五、宋代的四部大書
擴大科舉取士的同時,太宗在文化政策方麵,還開展了大規模的圖書編纂事業。其中,在太宗朝完成的《太平禦覽》一千卷、《太平廣記》五百卷、《文苑英華》一千卷和接著在真宗時編纂的《冊府元龜》一千卷,合稱為宋代四部大書,是宋初文化事業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就。這一大規模的圖書編纂事業,開始於太宗即位的第二年即太平興國二年。最早著手的是《太平禦覽》和《太平廣記》,是在這一年的三月同時開始的。
《太平禦覽》是一部類書,屬於具有中國風格的百科全書式的圖書,從前代一千幾百種書中選出有關記載加以編輯而成。原來稱作《太平總類》,書完成後,進呈給太宗,太宗用了一年的時間讀了一遍,因此改名《太平禦覽》。此書數量多達一千卷,擔任編纂工作的隻有以李昉為首的十幾個人。由於參加編纂的官員還擔任別的職務,不能專心一意地做這件事,實際的編纂工作似乎是以吳淑、吳文仲、湯悅、王克貞四人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名編纂官中,有徐鉉、張洎等七名南唐舊臣,特別是擔任實際工作的吳淑等四人,全都出生於南唐。從中也可以看出太宗進行這一編纂事業的意圖,對此,下麵再加以敘述。由於該書篇幅很大,編纂需要相當時間,五年以後,即太平興國七年全書才完成。
《太平廣記》收集了從漢代到五代的四百七十五種書籍中的小說、故事,是彙集五代以前的小說、故事的寶庫,也是了解中國古代、中古時代社會風俗所不可缺少的書籍。此書的編纂人員是以李昉為首的編纂《太平禦覽》的原套班子,其中吳淑與吳文仲出力最多。由於《太平廣記》的篇幅比較小,卷數隻有《太平禦覽》的一半,編纂比較容易,在第三年八月就完成了。
《文苑英華》是彙集從南北朝時候的梁末開始的一部隋唐時代的詩文總集,上接梁昭明太子的《文選》,全書依照《文選》的分類方法,分為三十七類,收錄詩文一萬九千餘篇,其中唐代作品占百分之九十。該書所收的詩文集大多已經散失,僅僅靠這本書才得以保存下來。所以,它成為研究唐代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文苑英華》的編纂是在《太平禦覽》完成以後的太平興國七年開始的,四年後,雍熙三年(986)完成。編纂官中除了擔任編纂《太平禦覽》的李昉等七人外,還增加了宋白、王旦等一批新人。這些新參加的人,大多是宋朝建國以後考取進士的文人官僚,這也可以說是表示廣泛吸收知識分子到朝廷服務的意思。
最後編纂的是真宗時完成的《冊府元龜》,這是一部從上古到五代的史籍中選擇有關記載,加以分類編排的史料書。太宗本來是想在完成上述三部大書編纂後,接著繼續編修這部書的,但考慮到,由於連續不斷地工作,編修的官員十分辛苦,所以沒有立即著手進行。真宗繼承太宗的遺誌,完成了這一工作,前後共花了八年時間。以王欽若、楊億為首的十幾名大臣參加了這一工作。編修官中以王、楊為代表,有半數出生於江南。在編纂《冊府元龜》時,不采用可靠性較差的野史筆記,主要根據正史中的材料,所以,它是補正現存的南北朝及其以前的正史的珍貴曆史文獻。如前所述,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舊五代史》所缺少的《梁太祖本紀》部分,就是根據《冊府元龜》補入的。
六、大規模編纂事業的意圖
那麼,從太宗開始的這一大規模的圖書編纂工作的意圖是什麼呢?對此,很早就有人認為,這不僅是為了推進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且有著深刻的政治背景。最初持這種看法的是南宋的王明清,他在所著的《揮麈後錄》(卷一)中說:
太平興國中,諸降王死,其舊臣或宣怨言,太宗盡收用之,置之館閣,使修群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之類。廣其卷帙,厚其廩祿贍給,以役其心,多卒老於文字之間雲。
據此,這一大規模的圖書編纂事業,主要是為了轉移新征服的南方各國的文人學士對宋朝的不滿,使他們在優越的條件下,埋頭編書,去掉那種失意憤恨的情緒。在王明清之後,南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有類似的看法。明清時代繼承了這一說法,清高宗乾隆皇帝也認為,宋太宗躬親力行,集中文人編纂《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等書,以塞朝野私議。另外,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全文引用了王明清的說法。隻有《宋四大書考》的作者郭伯恭,反對這一從宋代以來的看法,認為太宗使人編集群書,隻不過是為了使自己獲得一個崇尚文化的天子的美名,起用南唐舊臣,也僅僅是因為這些人具有文學才能,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更加深刻的意義。
事情難道真如郭伯恭所說的那樣,沒有什麼政治意圖嗎?顯然不是。事實上,連郭氏本人也無法否定許多前人的說法,太宗開展這項工作確有籠絡南唐知識分子的意圖。例如,編纂官之一的徐鉉,在南唐時,擔任吏部尚書的要職,是精通文字學的著名學者。他所校訂的《說文解字》聞名於後世,另外還撰有其他多種著作。他曾受太宗之命編撰《江南錄》,書的末尾寫道:“曆數有盡,天命有歸”。太宗對他的說法很不滿意。但是,這與其是說徐鉉對宋朝並不完全順從,還不如說他作為南唐的傑出文人在文化方麵流露出的一種自豪感。所以,如果讓他們脫離政治,從事文化事業的話,他們對新朝的不滿是會慢慢消除的,從中朝廷也能獲得崇尚文化的美名。這樣的考慮,太宗肯定是有的。一般說來,中國曆代王朝,完成了統一天下大業的皇帝,往往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如唐太宗時編纂《五經新義》、明永樂帝時編修《永樂大典》、清代康熙皇帝時編纂《古今圖書集成》就是例子。這些帝王往往以此標榜自己是中國傳統的文治國家的繼承者,同時又可以作為籠絡知識分子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