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討平北漢

太宗即位初期,在對內實行了一係列新的政策,使政局走上正規以後,就著手後周世宗時就開始的但還未全部完成的統一天下事業。如前所述,太宗是在太祖基本上征服了南方諸國後即位的。但當時南方還剩下兩個割據政權,即地處浙江的吳越國與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帶的陳洪進。在江南被滅亡後,這兩個割據政權已經無法獨立存在下去。結果,太平興國三年(978),陳洪進先到開封向宋朝獻上了泉、漳二州地圖。接著,吳越王錢俶也歸順了宋朝。宋朝不用一兵一卒,就把南方殘留的兩國的土地歸入自己的版圖。其中,吳越王錢俶並不是主動歸順的。他去開封入朝時,帶了府庫裏很多金銀財寶,作為貢物獻給太宗,妄圖以此討得太宗的歡心,求得保全國家,順利回國。到了開封後,錢俶又提出願意獻兵甲、去國號等,以此作為條件,請求太宗能同意他暫且回國,但都沒有被太宗同意。錢俶束手無策,一籌莫展,侍從崔仁冀對他說:“朝廷意可知矣,大王不速納土,禍且至”。有人不同意,崔仁冀聲淚俱下地說:“今已在人掌握中,去國千裏,惟有羽翼乃能飛去耳。”沒有辦法,錢俶最後終於下決心歸順,聽到這一消息,一千餘名隨從皆失聲痛哭不止。

這樣,南方十國已被全部平定,隻剩下北方的北漢和被契丹占領的燕雲地區。太宗從即位開始,就堅決表示要親手奪取太原,在靠近北漢的邊境,不斷集結武器軍糧,進行戰爭準備。但是,當一提出北征,朝廷上的意見就分為兩派。樞密使曹彬讚成北伐,他說:“國家兵甲精銳,人心忻戴,若行吊伐,如摧枯拉朽耳,何有不可哉!”這更堅定了太宗的決心。隻是以宰相薛居正為首的文臣對北征抱消極態度。薛居正列舉以往周世宗和太祖失敗的教訓,勸告太宗說:“(太原)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為患,願陛下熟慮之。”但太宗與太祖不同,是個銳氣十足的皇帝,根本不理會這種消極的論調,用“朕計決矣,卿等勿複言”的話,封住了薛居正等堅持反對意見的大臣們的嘴,於太平興國四年正月,任命潘美為大將,率領軍隊出發北征。 同年二月,太宗離開都城開封,親征太原。

北漢一受到宋朝攻擊,北漢主劉繼元像以往一樣,立即請求契丹出兵援助。契丹派遣名將耶律沙率領援兵趕赴太原。但在太原北麵數十公裏的石嶺關,受到預先埋伏在這裏嚴陣以待的一支宋軍的阻擊,使契丹援軍未能趕到太原。太宗於四月二十二日到達太原城下,親自督戰,幾十萬大軍把太原城圍得水泄不通。太原城裏“矢石交下如雨”,契丹援軍又久盼不至,補給糧草的路也被封鎖,劉繼元的親信家臣相繼逃亡,昔日被北漢吹噓為牢不可破的太原城,終於在這年的五月六日被攻陷,北漢主劉繼元也隻好投降了宋朝。

太宗解決了周世宗與太祖幾次試圖解決而未能解決的問題,得意非凡,即興作了一首“平晉詩”,命令群臣一起唱和。接著,太宗又拆毀了太原舊城,把太原從州降為縣,稱作平晉縣,而把州的治所移到別的縣,改稱為並州。還把這一地區的僧人、道士及富民遷到洛陽居住,而將太原城裏的居民強行遷移到並州,放火燒毀了他們在太原的住處房屋。城中的居民遭到這突然襲擊,爭著出城逃避,老人孩子來不及逃出城,被大火活活燒死的不知其數。

二、高梁河之戰

太宗攻下太原後隻留駐半個月,就立即整頓部隊,向東進軍,去實現他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但是,經過三四個月的太原攻堅戰,將領和士兵們都已十分疲勞,而糧草也差不多已經用完。在這種情況下,將士們都產生了厭戰情緒,不願立即和契丹交戰,隻是不敢說出來而已。這時,卻有人投太宗所好,上奏說:“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燕雲十六州)甚易,時不可失也。”太宗大喜,征討契丹的決心更加堅定。事實上,太宗在剛開始征討北漢時,就有了一打下太原,立即繼續北征契丹的打算,在親征北漢的時候,已派遣張洎等出使高麗,要高麗和宋軍一起攻打契丹。

開始時,宋軍順利地從契丹手中奪回了易州、涿州、順州和薊州。接著,把契丹統治下的最大城市———南京幽州城包圍了起來。守衛幽州的是契丹軍中戰鬥力較弱的部隊,一見宋軍攻城,就倉皇地準備逃跑。但是,當宋軍縮小包圍圈後,契丹軍隊陷入無法突圍的絕境,逼迫他們孤注一擲,拚命抵抗。太宗親自督促各路大軍,多次強行攻城,都沒有攻破。這時,耶律休哥等率領的援軍又到了,宋軍受到城內外契丹軍隊的夾擊,被迫撤去對幽州的包圍,在城的西麵高梁河與遼軍進行決戰。結果,宋軍以慘敗告終,戰死者達一萬多人。太宗趁著黑夜逃脫險境,甩開追兵好不容易才到達涿州,從那裏乘驢車繼續逃遁數百裏。這次戰役被稱為高梁河之戰,對宋朝來說,是一個屈辱事件。但是在宋代官方文件及有關史籍中,對這次戰鬥的前後經過,都未加記載。例如《長編》(卷二〇)隻是說:“上(太宗)以幽州城逾旬不下,士卒疲頓,轉輸回遠,複恐契丹來救,遂詔班師。車駕夕發,命諸將整軍徐還。”根本沒有提到在高梁河被遼軍打得大敗。對這件事的真相,是從記載契丹史事的《遼史》、《契丹國誌》中了解到的。不過,在《宋史·太宗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秋七月癸未,帝(太宗)督諸軍及契丹大戰高梁河,敗績。甲申,班師。”根據推測,《宋史》的編修者,可能是參照契丹方麵的記述而加以記載的。另外,在記述北宋史事的有關野史筆記中,也是載有這次敗仗的。王銍的《默記》就是其中之一。根據《默記》(卷上)的記載:“大駕(太宗)至幽州城下,四麵攻城,而我師以平晉不賞,又使之平幽,遂軍變。太宗與所親厚夜遁? ?一夜達旦,大駕行三百裏乃脫。”還說,就在這次戰鬥中,太宗腿上中了兩箭,以後箭傷每年都要複發,疼痛不已。而且,太宗最後就是箭傷複發而死的。

高梁河之戰的失利,對太宗精神上、肉體上都是沉重的打擊。失敗的原因,除了上麵所說的,還因為在北漢被平定以後,沒有及時行賞,將士們心裏都不願繼續前進,而太宗卻驅使他們立即進攻幽州,軍隊中終於爆發了強烈的不滿情緒。對此,太宗晚年也曾反省說,這是由於“方年少氣銳”,急於收複燕雲的緣故。但遺憾的是,後來撤兵回到都城後,仍舊沒有對平定太原的勝利論功行賞,士兵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強烈。太祖之子德昭向太宗進言,請求及早封賞,但受到太宗的嚴厲訓斥,結果悲觀絕望、憤然自殺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個時候。這年十月,總算對平定太原的有功之臣進行了一次封賞,可是,直到兩年以後的太平興國六年,還有人上疏,請求對平定北漢行賞。可見當時的賞賜很不徹底,最後不了了之。

高梁河之戰以後,宋遼兩國繼續互相抗爭,局部戰爭不斷,雙方或進或退,互有勝負。第二年十月到十一月,耶律休哥率大軍入侵,攻破宋邊境要塞瓦橋關,到達莫州。太宗為了救援,再次北征。半路上,契丹國主景宗聽到宋朝派遣增援部隊的消息,主動退守到幽州。太宗駐蹕大名府,寫詩說:“一箭未施戎馬遁,六軍空恨陣雲高。”表示要追擊撤退的契丹軍隊,再次進攻幽州。但李昉等大臣建議待部隊休整恢複以後,再對幽州出兵,太宗這才取消了原定計劃,下令返回都城。這次戰鬥,史稱瓦橋關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