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在即位之初急急忙忙地實施這一政策的背景,也有要抑製那些曾經為太祖所信任的武將們的意圖。例如,就在這一年的五月,太宗把安遠節度使向拱、武勝節度使張永德、橫海節度使張美、鎮寧節度使劉廷讓等召回朝廷,解除了他們的節度使職務。張永德、張美是後周以來的功臣宿將,一直受到太祖的特別優待,劉廷讓曾經是與太祖結拜的義社十兄弟成員。接著,同年閏七月,太祖義社十兄弟中的另一名成員李繼勳也以生病的理由被免官。由此可見,曾經是太祖同僚的將領,幾乎都從第一線上被撤換下來。
太宗實施的第二項政策措施,是在同年八月,廢除藩鎮的支郡。唐末以來,藩鎮的領地遍及數州,以後,藩鎮治所所在州稱為府州,其他州稱支郡,支郡的民政、財政權統歸藩鎮掌握。太祖平定湖南的時候,把潭州、朗州等州作為中央的直屬州,朝廷派遣中央官員到這些州擔任知州、通判,這些州的地方長官直接向朝廷彙報行政事務。後來,又使禁軍屯駐的大縣亦直屬中央,重要的軍事據點三泉縣(在陝西境內)就是其中一例。這樣,節度使領有的土地,隻剩下一州,即治所所在的州,其他的支郡都由中央直接管轄。結果,全國有三十多個州直屬中央,“天下節鎮無複領支郡者矣”。 對節度使掌管的州郡,朝廷也派去了知州、通判,把行政、財政大權收歸中央,節度使的權力逐漸喪失殆盡,最後,隻不過是徒有空名而已。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次廢止節度使支郡的事,是與趙普相關的一件事引起的。太宗即位初期,有個名叫高保寅的人,做了懷州知州,懷州隸屬河陽,當時,趙普為河陽節度使。高保寅原來與趙普的關係一直不好,經常受到趙普的壓製打擊,心裏憤憤不平。他被任命為懷州知州不久,就向太宗上疏,請求廢除藩鎮領支郡的製度,允許懷州直屬中央,州的長官可不經過節度使直接向天子上疏奏事,太宗欣然同意。懷州如此做了,其他各州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這樣,推而廣之,在全國漸次全麵地實行了節度使不領支郡的新製度。
四、擴大科舉取士
太祖統治的時候,常常利用節度使去世、調任或退休的機會,派遣文臣代替節度使的職務。另外,還讓文官代替武臣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太祖曾對趙普說:
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然而,要這樣做,在剛剛經曆了五代武臣專橫跋扈的當時,則有很多困難,而最主要的是無法及時地提供足夠數量的文官。不要說用文官代替武臣,就是由中央向各地派遣地方官時,尚且存在沒有合適的人員可派的情況。經過太祖十幾年的統治,國家基本統一,宋朝的領土成倍地擴大,文官的需要量越來越大。於是,太宗采取擴大科舉取士的措施,以滿足需要。
從隋代開始的用以選拔官吏的科舉製度,即使在混亂的五代時期也未中斷,一直繼續到宋初。但在科舉考試中,經常發生各種各樣的作弊行為,而向考官贈送金錢財物進行賄賂則成了公開的秘密。因此,出現了富家子弟都能中舉的不正常的現象。宋初,大致每年舉行一次科舉。太祖特別憎惡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行為,采取各種措施,予以嚴厲打擊,極力使出身貧苦的人比貴族子弟有更多的及第機會。但是,當時取士人數不多,太祖一朝平均每年考中進士科的僅九人,隻有盛唐的一半,比五代時平均每年十六點六人也要少得多。這主要是由於太祖對科舉取士采取嚴格選擇方針的緣故。另外,按照宋代人的說法,當時開國之初,存有五代尚武遺風,人們不重視學問,士大夫也並不熱衷於入仕做官,這也是宋初開科取士很難羅致到人才的原因之一。值得肯定的是,太祖在科舉製度上建立了一大功績,即首創了殿試的方法。為了防止唐末以來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行為,特別是由於當時省試(中央禮部考試)中出現評判不公正、舉子們常常要求重新考試的情況,太祖於開寶八年(975),召集省試合格者,親自對他們進行複試,這就是殿試的開始。最初的殿試隻是改正省試中不正確的評定,太祖本人並不期待殿試能起到支持獨裁體製的作用。
但是,一到太宗繼位以後,太平興國二年的第一次科舉考試,單是進士科及第者就一下子增加到一百零九人。大臣中有人以“取人太多、用人太驟”為理由加以反對,但沒有為太宗采納。以後,每次科舉取士的人數還要多。淳化三年(992),太宗在位時的最後一次科舉,進士科取士三百五十三人,加上諸科所取,總數超過一千一百人。太祖時,平均每年取士隻有九人,而太宗朝上升到平均每年五十人。真宗以後,取士人數進一步增加,平均每年取士七十八人,到仁宗時,平均每年的取士人數劇增到一百十三人。另外,太祖時一般授予進士第一名狀元以司寇參軍的職務,屬於州的屬官。而太宗時,對少數名列前茅的進士予以優待,任命為通判。還有,對屢次參加科舉考試而不中者,授予“特奏名進士”,承認其有進士及第的身份。據說,太宗這樣大量地增加進士錄取名額,是由於推行文治政策必須培養大批文臣而采取的一項應急措施。而另一方麵,也是朝廷收攬和籠絡全國知識分子的一項策略。為此,太宗在每次殿試後,又親自舉行唱名賜第、賜詩、賜宴等儀式。通過這些儀式,使及第者感激天子的恩德,成為誓死效忠朝廷的可靠官僚,從而達到加強皇帝權力、鞏固統治的目的。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真正舉行殿試的不是太祖,而是太宗。總之,在科舉方麵,太宗進行了很多改革。有一次,太宗對侍從們說:“朕欲博求俊義於科場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為致治之具矣。”這一方針後來被繼承下來,但是,由此在北宋中期以後,官僚隊伍的數量急劇膨脹,以致出現了過剩,成為一個嚴重的政治問題,這是太宗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