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府長官是規格最高的官職,一般由處於儲君地位的皇太子擔任。在太宗以前,後周太祖時,柴榮就擔任過這一職務。宋真宗在當太子時,也擔任過開封尹。以後,這一職位成為名義上的職務,但在太宗擔任開封尹的時候,則握有十分強大的實權。由於被封為晉王,他的府第叫作晉邸。某種意義上,晉邸像是一方諸侯的小朝廷,集合著眾多的文武人才,這些人中有不少後來成為幫助太宗治理天下的宰相、樞密使。平時,晉王趙光義一見到有才能的人,就用賞給大量金錢的辦法進行拉攏賄賂。例如,有這樣一件事:趙光義十分喜愛田重進的忠勇和才幹,派人送給他酒肴。田重進說:“為我謝晉王,我知有天子爾。”把趙光義派去的人趕了出去。這是趙光義企圖拉攏武將失敗的一個例子,但由此也可知道他是如何收羅人才的。另外,趙光義還獨自進行貿易,積聚了大量財貨,用自己的錢建造了一座叫上清宮的道觀。一些朝廷大臣看到晉邸的權勢如此強大,感到十分不安。曾經和晉王一起策劃擁立太祖的宰相趙普,也猛烈抨擊晉王扶植黨羽,擴張個人勢力。但是不久,趙普非法采購禁物營利的事就被揭露,接著,又於開寶六年被罷去宰相的職務,貶到外地。而告發他的官僚中,有不少人就是受晉王指使的。

四、“金匱預盟”

趙光義從開封尹到晉王,如果按照五代的慣例,是理所當然的帝位繼承者。但是,那是戰亂時期的先例,在軍閥割據已消除,天下基本統一的情況下,再從兄到弟繼承皇位,看來已不得人心;況且,太祖次子德昭已經二十六歲,應該由德昭繼承皇位的輿論十分強烈。在那樣的形勢下,對太宗來說,即使當上了皇帝,也必須要拿出一個繼承帝位的正當理由。於是,就編造了所謂的“金匱預盟”一事。

據說太祖與太宗的生母杜太後特別疼愛弟弟光義,也信賴趙普,常常告誡光義,外出行動一定要和趙普在一起。杜太後是在太祖即位的第二年去世的,臨終前,她把太祖與趙普召到麵前囑咐後事。杜太後問太祖:

汝知所以得天下乎?

太祖流著淚,嗚咽著沒有回答。太後又說:

吾自老死,哭無益也。吾方語汝以大事,爾但哭耶?

接著又問了一遍,太祖這才回答說:

此皆祖考及太後餘慶也。

太後卻說:

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兒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長君,汝安得至此?汝與光義皆我所生,汝後當傳位汝弟。四海之廣,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聽了,流著淚向太後叩頭保證,一定聽從母親的教導。太後又回頭對站在一旁的趙普說:

汝同記吾言,不可違也。

趙普就在太後的床前,記下了太祖的誓言,在紙的最後署上“臣普記”。太祖把這份誓書藏在一隻金匱裏,命令宮人嚴加保管。

五、千古疑案

這一“金匱預盟”,除了《涑水記聞》的記載外,以《太祖實錄》為基本史料編纂而成的《兩朝國史》也記錄了這件事。但是,根據《長編》的注文,在最初編修的《太祖實錄》(舊錄)中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重新編修的所謂新錄中才開始看到。這是“金匱預盟”是否確有其事的第一個疑點。

第二,“金匱預盟”時,太祖三十五歲,他的弟弟光義二十三歲,太祖的次子德昭十一歲,四子德芳三歲。杜太後立成人為太子的意見盡管合乎道理,但是,太祖才三十多歲,如果在位二三十年的話,德昭也已三四十歲,所以,在太祖即位之初就急急忙忙確定其弟為皇位繼承人實在毫無必要。

另外,這份誓約見證人隻有趙普一個人,甚至連太宗也不知道。開寶六年(973),趙普失勢的時候,曾經上書為自己辯護,其中說到:“外人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弟忠孝全德,豈有間然。矧昭憲皇太後大漸之際,臣實預聞顧命,知臣者君,願賜昭鑒。”據說,太祖把趙普的這一上書也收藏在金匱中,所以,當時誰也沒有見到趙普的上書。爾後,在太宗即位後五年,即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趙普向太宗秘密上奏,聲稱曾經親耳聽到昭憲皇太後的遺言,還講了在太祖時上書的事情。於是,太宗打開金匱,才得以知道太祖的誓書,大為感悟。由於這件事也是趙普向太宗秘密奏報的,所以除了太宗以外,也無人知道。總之,關於“金匱預盟”的事情,太宗是在太平興國六年九月才開始知道的,這真是令人不可思議。還有,太祖次子德芳死的同一年,最後留下來具有皇位繼承資格的皇弟廷美也被太宗放逐到外地,其經過,我們將在下麵再敘述。據此,近代學者都指出,所謂“金匱預盟”,純屬子虛烏有,完全是捏造出來的,是太宗即位以後,激烈的宮廷權力鬥爭的產物。

六、改修《實錄》

宋代太祖的事跡,從即位到崩駕,使人迷惑不解的事接連不斷。“陳橋兵變”,“燭影斧聲”,“金匱預盟”,等等,後世史家不必說,就是在當時北宋人中間,也產生了種種懷疑和推測,這在開國君主中間是不常見到的。其原因之一,是記述太祖一朝史事的基本史書《太祖實錄》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所謂實錄,是關於一個皇帝一生記錄的史書,是在前一個皇帝去世以後,由宮廷的史官根據繼位皇帝的敕命編修而成的。實錄的意思是對發生的事情照錄不誤,實際上,往往刪去對在位皇帝不利的內容,添加上美化在位皇帝的歪曲事實的記載。由於太宗的帝位繼承經曆了一場小小的革命,所以,在編修《太祖實錄》時,也存在著不可告人的地方。從太宗朝到真宗朝,《太祖實錄》先後經過三次編纂修改,曠日持久,困難重重。大致經過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