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燭影斧聲”

太祖在位十七年,死的時候還不到五十歲。由於太祖死得十分突然,且太祖傳位給太宗這件事又很不正常,所以後世都亂加猜測,以至太祖之死成了千古疑案。

在文瑩的《湘山野錄》一書中,圍繞著太祖之死,記載著一些奇異的傳說。文瑩是生活在北宋中期的一名僧人,常和當時的達官顯貴交遊往來,對朝廷和官宦內幕比較了解。他在《湘山野錄》中,對太祖的死及與此有關之事是這樣記述的:

太祖在沒有當皇帝前,交往的酒友中有一個道士。這個道士沒有姓名,自稱“混沌”,又自稱“真無”。有一次,他喝醉了酒,手舞足蹈地唱起了歌,歌詞的內容是預示太祖將登基做皇帝。從此以後,太祖一直沒有再見到他,開寶九年(976),太祖在巡幸洛陽途中,偶然又與這位道士相遇。道士笑著問太祖:“別來喜安?”太祖一見道士,喜出望外,把他迎入宮中,像過去一樣,開懷大飲。席間,太祖對道士說:我久欲見汝決尅一事,無他,我壽還得幾多在?

道士直截了當地說:

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則可延一紀;不爾,則當速措置。

太祖牢牢記著道士的這段話,到了這年的十月二十日夜晚,太祖登上高樓,觀察天氣,隻見星鬥燦爛,果然是個大晴天,太祖暗中大喜。可是,突然陰雲密布,天氣驟變,頃刻之間,下起大雪和冰雹。太祖慌忙下了高樓,立刻把他的弟弟開封尹趙光義召到寢宮,擺酒對飲,寄托後事。侍衛們隱隱約約地看見在寢宮的一角,燭影下麵,趙光義好幾次離開座位,像是堅決拒絕的樣子。二人飲酒完畢,正當半夜。這時宮殿周圍的雪已積了好幾寸厚,太祖拄著斧柄戳著雪,大聲對趙光義說:“好做!好做!”接著就解下衣帶,躺下睡了。不久,就鼾聲如雷。當夜,趙光義也在宮中住宿,天將五更,周圍一片寂靜,太祖則已經崩逝了。於是,趙光義接受太祖的遺詔,在太祖的靈柩前即了帝位,他就是宋太宗。天明以後,太宗登上朝堂,向大臣們宣讀了太祖的遺詔。

《長編》引用的《國史符瑞誌》、楊億《談苑》也有同樣的記載,並說那個道士名叫張守真,由於太祖患病,他受命被召入宮中為太祖設醮祭神,聽到天神告訴他:“天上宮闕已成,玉钅巢開,晉王(趙光義)有仁心。”於是,太祖就在這一夜召見晉王,把後事托付給他。

這就是所謂的“燭影斧聲”的種種猜測和傳說,懷疑太祖是被太宗殺害的。

二、太宗自立

關於太宗繼位的事,還有別的說法,那就是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所記述的。

十月二十日,太祖崩於萬歲殿。當時,已是深夜四更(午夜二時),宋皇後立即派宦官王繼恩召第四子秦王德芳進宮,準備由德芳繼承皇位。但是,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已決定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於是沒有去召德芳,卻來到了開封府尹晉王趙光義的府第。在門口,看見醫官左押衙程德玄正坐在那裏,一問,程德玄說是半夜聽到有人高聲呼叫“晉王召”,他以為晉王有急病,所以來了。二人見到晉王後,極力勸說當時還猶豫不決的趙光義立刻進宮。於是,三人急忙一起踏雪來到宮中,也不加通報,直接闖進太祖的寢殿。宋皇後一見王繼恩,焦急地問:“德芳來了嗎?”但是,當她看到和王繼恩一起來的是晉王時,不禁大吃一驚,急忙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托官家。”趙光義流著眼淚說:“共保富貴,勿憂也。”

太祖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德秀和三子德林都死得很早,留下次子德昭和四子德芳。德昭是太祖的第一個皇後賀氏所生,德芳的生母是誰,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當時德昭二十六歲,德芳十八歲。宋皇後是在開寶六年才成為太祖的第三個皇後的,所以她不可能是德芳的生母。可是,太祖死後,宋皇後卻拋開德昭直接去召德芳,則很使人費解,或許是由於她對德芳比對已成年的德昭更喜愛的緣故。

根據司馬光的這一記載,可以看到,晉王光義在太祖崩駕時,正等在自己的府第,得到報告,就立即趕到宮中。這和《湘山野錄》中所說的,趙光義接受太祖遺言後,在宮中留宿的情況完全不同。後來,李燾的《長編》折中這兩種說法,把《湘山野錄》中壬子(十九日)晉王在宮中留宿以下的記事略去,然後加上《涑水記聞》中癸醜(二十日)太祖崩於萬歲殿的記載。經過李燾的改編,事情的經過變成:晉王當麵接受太祖遺囑以後,就回到了自己的府第。李燾對上述兩種說法既不全部肯定,也不一概否定,隻是將其巧妙地折中起來,試圖使它合乎情理。但是,這種做法實在並不高明,顯然難以自圓其說。實際上,不管是哪種說法,都矛盾百出,難以置信。後世根據非常令人費解的前一種記載,進行了種種猜測。而對後一種記載,也作為一種說法流傳下來。

總之,太祖死得很突然(也有說他是腹下腫瘡發作病死的),甚至來不及指定他的繼承人以托付後事。宋皇後準備立德芳為皇帝,但由於宦官王繼恩的背叛,使晉王光義得以搶先進入宮中,破壞了皇後的計劃,自行當了皇帝。從王繼恩在催促趙光義趕快入宮時所說的:“事久,將為他人有矣!”可以知道,太宗是怎樣當上皇帝的。另外,《遼史·景宗本紀》(上)記載說:

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自立,遣使來告。

稱太宗的即位是“自立”。很明顯,所謂“自立”,也就是篡奪。

三、實權派晉王

太宗能在刻不容緩之際,自立為帝,是他在太祖時代就極力培植自己勢力的結果。太宗原名匡義,太祖做了皇帝以後,為了避諱改名光義,即帝位後又改名為炅。他在後周世宗時,曾從軍南征,但還不是一個引人注目的人物。後來,由於和趙普一起策劃了“陳橋兵變”,在太祖即位之後,職位急劇升高。建隆元年(960),為殿前都虞候;第二年,為開封府尹(首都開封府的長官);開寶六年(973),被封為晉王,其地位在宰相之上,成了僅次於皇帝的天下第二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