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蔣孝武的人生經曆來看,如果他的性格不是那麼倔強,而且不發生“江南命案”,他是不可能就此從政壇上銷聲匿跡的。
1990年“總統”大選前夕,李登輝任命蔣孝武出任“駐日代表”。在日任職期間,蔣孝武密切注視島內政治動向。因“總統”、“副總統”選舉發生黨內政爭後,曾致函中國國民黨領導人。信中對“非主流派”進行了批評,並聲言:“我將終生是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衷心呼籲中國國民黨領導同誌捐棄一己之私,盡速推動黨的第二次改造,為創建統一的新中國共同奮鬥。”
1991年5月,蔣孝武請辭“駐日代表”返抵台北。7月1日,因急性心率衰竭,病逝台北“榮民總醫院”,終年46歲,留下汪長詩為他生的一雙女兒——蔣友蘭、蔣友鬆。
蔣孝武逝世期間,蔣家老少都到“榮總”料理後事,惟有宋美齡沒有去,但據說她對孫輩之死表現得“相當堅強”,雖然精神又受了沉重的打擊,尤其是蔣孝武之死,“間接向人宣告,掌握台灣政局長達40年的蔣氏家族,正式退出曆史舞台了。”
歲月無情,短短幾年時間,讓宋美齡承受了這如此之多的親人罹喪的痛苦。有人說蔣家的人即使一時仍未徹底從台灣政治上消失,但是人脈勢力已逐漸散去,仍想要以強人政治的姿態“再起”,恐怕是永遠不可能了。
2.寶貝孫子西歸
在蔣氏家族的孫輩中,最得宋美齡寵愛的是老三蔣孝勇。這位昔年深得祖父蔣介石寵愛的孫兒,在宋美齡心目中依然是別人不能替代的。蔣氏家族中如果有什麼訊息需要轉達時,蔣孝勇是惟一的最佳傳訊使者。宋美齡遷居美國後,蔣孝勇幾乎每年都要前往紐約,拜見祖母一次。據說,在宋美齡眼裏,蔣孝勇仍然被視為當年可以坐在蔣介石辦公桌上撒尿的小孫子。
而蔣孝勇對宋美齡的感情也很深摯、獨特,他曾把祖母宋美齡與母親蔣方良作了對比:
母親和祖母的教育背景完全不一樣,我母親可以說是個農村婦女,我待母親也就是對待一位農村母親,你沒法跟她談問題,她隻要你在就好,就是純粹的母親,她是不理會政治之類事情的,對我而言,母親給我的,就是母親。而祖母則不一樣,她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不單和我談信仰,也教我哲理、觀念、做人處事等等,等於是個有高深學問的祖母。所以她倆的差距在於:一位是農村的母親,一位是哲人的母親。
(宋美齡在用自己的生日蛋糕喂蔣孝勇)
不僅在感情上,蔣孝勇對母親與宋美齡的不分軒輊,甚至,在對兩人的態度上,蔣孝勇可更敬佩宋美齡。
從小,蔣孝勇就深得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寵愛。長大後,每到逢年過節,蔣孝勇一家必定到官邸去與祖父母一起用餐。與蔣介石用餐時,必然要講究許多規矩。蔣孝勇很小就被教會了用餐的規矩,如大人放下筷子,孩子們也必須一起放下筷子。蔣介石、宋美齡喜歡蔣孝勇,每每吃飯的時候,總給他夾滿一碗菜,讓他盡情吃。可蔣孝勇回憶,那些美味也有來不及品嚐的時候,小孩吃飯慢,大人吃完了,他們也得跟著放下筷子。美食雖說沒吃到,但宋美齡的種種至愛關懷還是難以忘懷的。
有一次,才3、4歲的蔣孝勇,在官邸飯桌上,得到蔣介石、宋美齡的允許,喝了一杯酒,喝完就發了“酒瘋”,逗得蔣介石、宋美齡開懷大樂。
蔣介石對這個孫子是抱著不少期望。他曾帶著這位幼孫去視察部隊,也曾親自教過小孫子讀書。在日月潭的行宮,蔣介石在那裏單獨教蔣孝勇《四書》,一句一句地教,詳細解釋句子的意思。
蔣介石一直認為,他的後代應該努力學好中國傳統文化,如王陽明哲學、《四書》等,如此才能對治國理念一以貫之。他希望蔣孝勇能在這方麵打下牢固的基礎。
蔣孝勇相當聰明。但他在小學及初中的成績差強人意,這是因為他並不太喜歡上學。有一天,天真的蔣孝勇問蔣經國:“爸爸,什麼叫做應酬?”蔣經國想了想回答:“應酬嘛,就是心裏頭不想去,又不得不去的,就叫做應酬。”蔣孝勇就對爸爸說:“那我讀書就是一樣的。”
1964年初中畢業之後,他選擇了陸軍軍官學校,打算步爺爺和叔叔的後塵。蔣介石的孫子、蔣經國的兒子讀軍校,對軍校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軍校每年在招生之前,總會做一番宣傳,蔣孝勇在預備班讀書,頓時成為宣傳的重點。當年《新生報》記者隨軍中訪問團到陸軍參觀,記者特別訪問了蔣孝勇。在專訪中,蔣孝勇侃侃而談讀軍校的抱負。他打算於預備班畢業之後,繼續升為陸軍軍官學校正期生。蔣孝勇的想法其實就是蔣介石和蔣經國的願望。蔣介石非常希望他的三個孫子中,至少有一個讀軍校,以後在軍中發展,蔣經國在這方麵的想法也不比蔣介石少。隻是天不遂人願,蔣孝文、蔣孝武都沒有讀完軍校,蔣孝勇才讀了一年就出了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