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玄妙,隻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體味它的多種滋味。1989年6月島內舉行國民黨“十三屆二中全會”時,有人預測,宋美齡可能再以“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的身份露個麵,這樣也給李登輝麵子上好看。可是,結果並未如報紙上的所料,在“二中全會”5日閉幕當天下午,會議通過了一封向宋致敬電文,讓始終未出場的宋美齡,來個風光的下場。
宋美齡雖然未曾出席國民黨“十三屆二中全會”,但是卻在這之後的半個月時間內,先後兩次公開露麵。她給人的印象是,除了步行稍稍困難以外,健康情況看起來良好。有人猜疑她為什麼對國民黨“二中全會”這麼重要的集會不參加,反而參加兩個完全屬於私人事項的集會呢?也許是為了報複,給李登輝難堪。
原來,1989年2月中旬才從“榮總”出院的宋美齡,曾指示侍從電邀黨政大員到士林官邸祝壽,宋美齡還曾樂觀地估計說:“士林官邸很久沒有熱鬧過了,這也好,人多一點總是有麵子。”為了不澆“老夫人”的冷水,侍從逐一打電話給黨政機關,請大員們務必參加,否則“老夫人”會不高興。
侍從的電話也打了,據悉上至李登輝以及軍方將領都是他們函邀的對象。可是宋美齡的估計過於樂觀了,22日前來官邸祝壽的人士,除了沈昌煥、黃少穀等極少數“夫人派”之外,現任黨政軍的要員幾乎不見蹤影,頂多隻送來了花籃和喜幛,李登輝也隻是派人送上壽屏一個。這使得宋美齡震怒不已,把侍從人員教訓得體無完膚。一位官邸人士曾就此感歎:“老夫人現在是寂寞的老人,3年前她回國定居時,誰不把她捧得高高在上,如今蔣經國一死,當年對她馬首是瞻的人卻一個個退避三舍,這真是政治的現實與無情。”
彼時,島內還掀起了“批蔣”的風潮及汙辱蔣介石銅像的作法,蔣介石的銅像不是被破頭,就是被潑油漆。在高雄鳳山陸軍軍官學校的操場上,有五十多個蔣介石銅像擺在那裏,景象可能是世上絕無僅有的。這些事情,讓宋美齡耳不忍聞。有人就順勢喋喋不休地批評李登輝沒有魄力,讓異議人士予取予求,置當局的威信不顧,實有“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之嫌。還有人認為,李登輝一上台後,不隻是“外交”違反基本“國策”,許多政治走向也都在打蔣家的耳光,叫人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有人拍胸脯斷言,憑其在“國民大會”的影響力,必定要使1990年3月的“總統”大選,讓李登輝栽個大筋鬥不可,即使拉不下李登輝,也要叫李登輝在得票數上極為難堪。由此,國民黨內一項“反李擁蔣”的運動悄然醞釀。
1989年10月15日,以軍係“國代”滕傑為首的“國代”及“立委”組成了“中華民國各界支援賢能人士競選委員會”,正式揭開了1990年台灣第八屆“總統”選舉戰的序幕。
據台灣《民進周刊》透露,“中賢會”的幕後策動者不是別人,正是一直想重建“蔣家王朝”的宋美齡。她為了取信於辦事者及顯示“複辟”的決心,還特地從美國彙回20萬美金,作為“中賢會”的活動經費和“總統”選舉時賄選之用。
滕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否認這個組織是為“總統”選舉而設,它隻是一個助選運動,目的是要集合“國會”中資深的“國代”的力量,用行動來援助具有同樣理想的外省籍人第二代、第三代參與選舉。但明眼人一看即知,“中賢會”成立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完全針對1990年“總統”大選而設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展現實力,逼李登輝接納他們的主張。二是如果李登輝不順他們的意,他們也不惜推出人選,和李登輝決一死戰。
(兩蔣執政時代已成為曆史,但積極的蔣緯國仍然會為自己的執著而奮鬥)
“中賢會”的打算一共分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仍然支持李登輝當“總統”,而“副總統”由外省籍人出任,理想人選就是蔣緯國;第二方案則是根本推翻李登輝,而另行推出“總統”與“副總統”。後者又分兩個方案,或由外省人(蔣緯國)搭配本省人(林洋港);或順應本土化潮流,由林洋港搭配蔣緯國,與李登輝針鋒相對。
麵對這種情勢,李登輝的回擊辦法,除了通過國民黨的係統極力疏通“國民大會”之外,並拉攏“行政院長”李煥,有意以李煥作為“副總統”人選,借重李煥在“國民大會”中的力量。對此李煥傾力相助,在“立法院”公開表示服從李登輝領導。
“二李”聯手,蔣緯國自然不是對手,敗下陣來。隨著蔣家在台灣的日益沒落,使宋美齡的身心深受打擊,決定改變以往的主意,到美國“長期休養”。
二、送走蔣家第二、第三代男人
(蔣介石與蔣孝勇(右一)、蔣孝武(左一)、蔣孝文(後)合影
蔣經國去世後,蔣氏家族的男人紛紛辭世,1989年孝文辭世,1991年孝武去世,1996年,宋美齡最心愛的孫子孝勇歸西。1997年蔣介石第二代中的蔣緯國去世。蔣家男人多斷命,留下心痛歸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