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登輝出任國民黨主席,評論頗多,但意見較為一致。據台報報道:蔣緯國在列席1月27日國民黨中常會時說:“雖然我隻是列席,不能舉手,如果我也能舉手,當時我一定會舉雙手同意,由登輝先生出任執政黨代主席。”他還聲稱:李登輝出任黨代主席是眾望所歸。蔣孝武也聲稱黨政一體化製度好。
民進黨主席姚嘉文聲稱:李登輝是國民黨領導人中最理解台灣的人,他表示歡迎李就任“總統”和國民黨代主席。但他又聲稱,民進黨仍堅持曆來主張與目標,“在應該同國民黨對抗的情況下進行對抗。”學術界對李登輝出任“總統”與國民黨代主席深表讚同。軍界三度聲明支持李登輝。此一行動穩定了台灣局勢,並避免了黨內分裂。報界28日紛紛發表文章,認為李登輝被推舉為國民黨主席是民主與民族團結在最後一刻“取得的勝利”。《聯合報》發表文章說:“李登輝能夠以虛心坦誠的態度在國民黨內實行民主。”《台灣時報》的一個標題這樣寫著:《李登輝的時代已經到來》。
可見,機會不會等待被動的人。“宮廷派”人士對國民黨權力布局的憂慮和噩夢,果然成為事實,一個新的台灣時代隱然成型,蔣家的權威,就在宋美齡的彈指之間溜走了!
在“中常會”舉行的同時,李登輝在“圓山忠烈祠”向蔣經國遺體行禮誌哀,由於心掛“中常會”,李登輝神情凝重,心情不佳,拒絕攝影記者進入靈堂攝影。侍衛人員表示,李登輝今天心情不好,希望記者不要接近。
李登輝獲知“中常會”通過他的職位之後,並沒有欣喜若狂。在“十三全大會”之前,李登輝的假想敵除了俞國華之外,又多了一個重量級的李煥,加上“官邸派”及部分台籍政客的掣肘,李登輝是舉步維艱。
自1988年在國民黨“十三大”上以微弱的聲音問“各位同誌,你們好嗎?”並由李煥代讀一篇《老幹新枝》的講話稿之後,宋美齡就沒有公開露麵。一位接近蔣家的人士指出,宋美齡雖然外表看似堅強,但內心卻無比落寞。她的政治影響力既已消失,她也就隻好呆在士林官邸頤養天年了。
2.宋李不合
據說,宋美齡這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一星期中去官邸的小型教堂禱告或閱讀聖經要占用2小時,牧師每天不間斷地主持教堂聖事,並分別以中、英文講解教義;每當星期三和星期日,蔣緯國及“孝”字輩的家人,都要齊集在官邸教堂做禮拜並聆聽講道。每周兩次與家人聚會,這是宋美齡最開心的時刻。
宋美齡經常祈禱,她最喜歡的禱文是羅盲拉(1491—1556,西班牙耶穌會創始人)所作的。她常常反複禱誦:
哦!主啊!請接受我的全部自由、我的記憶、我的了解和我整個的意誌。所有我的存在,我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賜予我的。現在我願將它還給你,憑你的意誌處置。隻要將你的愛和你的仁慈賜給我,有了這些,我便足夠富有,我不再奢求其他。
除了在教堂外,透過電訊傳真機立即傳送的幾份美國當天報紙,亦屬宋美齡每天的“必讀”課程。著名的英國維氏新聞社(vIs)通過人造衛星傳送給台灣三家電視台播出的國外重大新聞,宋美齡也每日必看。此外,她還利用晚飯後的閑暇時間觀看“精簡”過的台灣電視新聞。至於台灣報紙,宋美齡則僅看“剪報”而已。英文《新聞周刊》和《時代論壇周刊》也都是宋美齡心愛的讀物。
幾年來,台灣島內的政治環境變化很大,對宋美齡越來越不利,不斷的批評與翻舊賬,給她的身心造成很大壓力。當初,民進黨的“監察委員”和一些“民意代表”要進士林官邸,去調查官邸的產權等問題,還帶了些人去抗議。“行政院”根本就不出麵抵擋。按照台灣島內的法令規定,宋美齡是“老總統”的遺孀,她有資格住士林官邸,可是沒有什麼人出麵解釋,傷透了宋美齡的心。
(1988年,年近九旬的宋美齡在國民黨“十三全大會”上發言)
1989年4月間,為了參加蔣介石去世14周年忌辰而專程回台的孔家兄妹,曾勸宋美齡回到紐約去住,以免去身心上可能受到的困擾。可是,孔令侃、孔令偉兄妹的建言,並未發生應有的效力,宋美齡及其侍從仍然留在士林官邸,絲毫不為所動,並沒有在適當時間內離台的計劃。
宋美齡不願再興師動眾離台遠行,有人說主要有兩方麵的原因:一個健康的因素,坐在輪椅上遠走異國,不勝其煩;另一個是旅行事務的因素。蔣家已經不當權,李登輝恐怕無法為她撥專機、撥專款,以及支付官邸內費用等。宋美齡為此曾經會晤李登輝,向他詢問自己的養老金問題。李登輝迫於壓力,應承下來。
如果有一天出去的宋美齡要回來的話,是否會有“歸不得”的情況發生?因此,“官邸派”智囊考慮的結果,仍以不走為宜。宋美齡也確實不想走,“這是我的國家,我為什麼不能長住。”這句話常常掛在她的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