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蔣經國時代的宋美齡(1)(1 / 3)

(蔣經國攙扶著剛剛接受中山獎章的宋美齡)

蔣介石去世後,蔣經國先任國民黨中央主席。不久,嚴家淦推舉蔣經國為下一任“總統”候選人。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正式任“總統”。

蔣介石去世後,有一批所謂的“夫人派”推宋美齡為國民黨總裁,擔任大綱,但為宋所推辭。蔣經國在位期間,宋美齡也多次幹政,但為蔣所婉拒。蔣經國去世後,有人又想起了宋美齡,但宋不想再起了。

蔣介石去世前後,宋美齡的皇親國戚相繼去世,手足離她而去,白發人送黑發人,其悲痛之情,可想而知。

一、蔣經國接班

(1975年4月28日中國國民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議修改黨章,推舉蔣經國為黨主席

蔣介石死後,其子蔣經國當選為國民黨中央主席。過渡性“總統”嚴家淦任滿後,力言不連任。國民黨推舉蔣經國為“總統”候選人,順利接班。)

1.“嚴蔣體製”告終

蔣介石去世,蔣經國當上了國民黨中央主席。當他抓到黨權之後,眼睛又瞄上了“總統”寶座。其實,蔣經國身為國民黨中央主席兼任“行政院長”,黨政大權歸於一身,“總統”嚴家淦不過是虛位以待,下麵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一天,“行政院長”蔣經國有一件事要找嚴家淦商量,於是先由“行政院”秘書打電話給“總統府”秘書:“蔣院長有事想到總統府看望總統,請你向總統請示一下,過半個小時總統有沒有時間接見蔣院長”。嚴家淦的秘書說:“我馬上請示總統,立即給你回話”。過不久,嚴的秘書打電話到“行政院”,“總統說他有事要出去”。“行政院”的秘書聽到這話先是一愣,接著聽下去就不同了,“總統說他出去後順道到行政院看望蔣院長,時間最多也是半小時,請轉告蔣院長”。

羅浩對此評論說:

在嚴家淦擔任總統的3年中,除了扮演憲法上的國家元首角色外,對於重大決策決定,莫不與蔣經國先生密切協商,共謀解決之道,使政治體係的運作,並不因權位的名實不符而生齟齬之感,這也是嚴家淦政治藝術高明之處。

江南則認為:

嚴家淦,過渡人物,他當總統沒有人意外……反正,中華民國的憲法,不倫不類,既是總統製,也是責任內閣製,好像撲克牌上的老K那樣上下一體,經國做行政院長,自然是內閣製,總統是蘇州的紅漆馬桶。等經國扶正,內閣無權,恢複總統製。

還有人說:

“凡事都得聽蔣經國的。”“嚴家淦隻是供小蔣走向老蔣的一座私家橋梁。”

的確,嚴家淦登上“總統”寶座後,沒有人歌功頌德,他在蔣介石生前是默默無聞的“副總統”,蔣介石死後又成了默默的“總統”。他頗有自知之明,小心謹慎,決不敢越雷池半步,本分地充當好“過渡總統”的角色。在接下來的三年裏,名在嚴家淦,權在蔣經國,這種“嚴蔣體製”使無為和有為得到了絕妙的結合。因此,當一屆六次“國民大會”來臨之際,嚴家淦非常知趣地以國民黨中常委的身份給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張寶樹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

家淦盱衡革命情勢,深感愈接近最後成功,困難愈多,衝擊愈大,非有堅忍,弘毅與睿智之革命領導,實不足以克服重重險阻,達成反共複國之艱巨任務。

本黨主席及行政院長蔣經國同誌追隨總裁力行總理遺教達40年,誌節堅貞,勳績卓昭者;尤以出任本黨主席及行政院長以來,主持國家大計,實踐本黨政策,推行重大建設,順應國際變局,操慮忠純,群情悅服,其樸實平易,勤政親民,更為國內外一致推崇。蔣主席經國同誌乃本黨提名為第六任總統選人之最適當人選。

嚴家淦的推薦書正中蔣經國下懷,但又不能不表示謙讓,遂兩次請黨國大員們勸嚴繼續留任,但嚴的回答十分簡單,“當然經國同誌擔任了,”堅決表示放棄競選“總統”。

嚴家淦何以態度堅決地放棄總統競選而舉薦蔣經國呢?究其原因,嚴的動機是:

(1)順水推舟,落得做一個識時務者為俊傑的人;

(2)感恩圖報,即報蔣介石對他的知遇之恩;

(3)知難而退,免得承擔以後的政治風險;

(4)薦賢自代,為“國家”與“民族”的長遠利益著想。說到底是為了國民黨的利益。

(1977年12月14日,嚴家淦致函張寶樹,推舉蔣經國為“總統”候選人)

嚴家淦的自動讓位與舉薦,使蔣經國處於十分微妙的地位。1978年1月7日,國民黨中常會舉行臨時會議,同意嚴家淦建議,決議向十一屆二中全會提案,提名蔣經國為第六任“總統”候選人。同日,國民黨中央評委會主席團集會通過決議,建議即將召開的二中全會,請提名蔣經國為第六任“總統”候選人。1978年2月14日,國民黨十一屆二中全會在台北陽明山開幕,會議由蔣經國主持,主要討論第六任“總統”候選人問題。出席會議人員以起立方式通過蔣經國為第六任“總統”候選人,全會結束時,蔣經國發表講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