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2 / 3)

3.關注最新話題、書籍。

8年前,小王買到一本最新暢銷書——《菜根譚》。友人看見了,讚歎他走在了時代的前列。這雖然有點抬舉,但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假若你對最新暢銷書、最新流行幫、最新式服裝等表示濃厚興趣,別人就會朝你豎起大拇指。

4.做個熱心腸。

人難免會遭遇失敗,失敗時,如果能向勝利者伸出友好之手,表示熱情而誠摯的祝賀,別人就會被失敗者寬闊的胸懷所感動。

因為自己的失誤給別人造成損失時,你應該向別人道歉。如果超過應有的限度,把“3分錯”說成“5分錯”,則不僅會起到化幹戈為玉帛的效果,而且也會讓別人強烈地感受到你的誠意,以為你是個了不起的人。

如果你對周圍的老弱病殘者表示關心,對弱者進行幫助,對不幸者表示同情,別人就會覺得你是個善良的人。

5.氣度宜人,舉止得體。

如果想給別人氣度不凡的印象,那就請你做到:節奏勻稱,舉止緩慢,動作莊重,穩若泰山。

向對方敘述重要事宜,或回答對方提問時,如果目不斜視地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僅會增強語言的說服力,而且給人留下精力充沛過人、做事光明磊落的印象。

如果一個人風度可人,舉手投足間富有魅力,令人傾倒和愉悅,便會比穿金戴銀來得長遠,產生一美遮百醜的交際效果。有的人完全是門麵貨,好像一座因修建資金不夠隻修完門麵的房子,入口處像宮殿一般輝煌,裏間的屋子卻像草棚一樣簡陋。

此類表現自我雖然不夠顯亮,可更為耐久實用,明眼人對鍍金的東西能一眼望穿。

所以講表現自我而不要求你講求品味和風度,便是在害你誤歧途。

學會察言觀色,準確地揣摩他人心理

一個舉人經過三科,又參加候選,得了一個山東某縣縣令的職位。第一次去拜見上司,想不出該說什麼話。沉默了一會,忽然問道:“大人尊姓?”這位上司很吃驚,勉強說了姓某。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沒有。”上司更加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說:“正紅旗。”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麼不在正黃旗呢?”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縣令說:“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縣令吃了一驚,這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學校教職。究其原因,便是不會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是一種生存技能,也是為人處世的一項修煉。它既需求眼睛的洞察力,又需要頭腦裏的綜合判斷能力,要通過表麵看透本質。不會察言觀色,等於不知風向便去轉動舵柄,世事國人情無從談起,弄不好還會在小風浪中翻了船。

察言是很有學問的技巧。人內心的思想,有時會不知不覺在口頭上流露出來,因此,與別人交談時,隻要我們留心,就可以從談話中深知別人的內心世界。

1.由話題知心理。

人們常常將情緒從一個話題裏不自覺地呈現出來。話題的種類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對方的性格、氣質、想法,最容易著手的步驟,就是要觀察話題與說話者本身的相關狀況,從這裏能獲得很多的信息。

與中年婦女交談時,她們的話題多是她們自己,因為她們覺得自己才是她們最大的關心對象。有時也談論文夫或孩子,那是她們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談論他們也等於在談論自己。對於這樣的中年婦女,你要作為一個傾聽者的形象出現,承認她們是賢惠的妻子、偉大的母親。

在年輕小夥子的世界裏,他們最愛談論的話題是車子。關於車子的雜誌也跟音樂、足球雜誌一樣暢銷。小夥子的話題幾乎都涉及與車子的品牌、行程距離、速度等有關的話題,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暫時買不起車。其實,他們那麼熱衷於車的話題,無非在表示自己將來有能力購車,或者是自己對這些懂得很多,這也是一種時髦的話題罷了,無非是顯示自己。因此,你要聚精會神地聽他們侃車,最好不要擺出討厭或不耐煩的臉孔,你的耐心就可以滿足他們的虛榮心。

2.措詞的習慣流露出的“秘密”。

語言表明出身,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通過分析措辭常常就可以大體上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在這種意義上,正是本人沒意識到的措辭的特征比詞語的內容遠為雄辯地告訴我們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獨立心和自主性強,常用複數的人多見於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人們總是認為是在用自己的話說話,寫文章。實際上無意中在借用別人的話,有自我擴大欲,反過來探尋這一點,就能窺見其人的內心深處。例如,對說話者是使用難懂的詞和外語的人多會感到困惑,其實,這種人多是將詞語作為掩飾自己內心弱點的盾牌。

擇業時,充分顯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過分矯飾,反而畫蛇添足,讓別人如墜雲霧的效果是最不利的。這種情形常常不過是反證了對自己的智能的自卑意識,將詞語作為盾牌,掩飾自己的自卑感。《圍城》中的張先生在方鴻漸麵前大肆賣弄自己的洋文,以顯示自己博學,實際上隻反映出其知識的貧乏。

3.說話方式才能反映真實想法。

一般說來,一個人的感情或意見,都在說話方式裏表現得清清楚楚,隻要仔細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從說話的簾幕下逐漸透露出來。

(l)說話快慢是看破深層心理的重要關鍵。

如果對於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時,許多人的說話速度都變得遲緩,而且稍有木油的感覺。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說話的速度自然就會決起來。

假如說有一個男人每天下班都按時回家,而這一天他下班後卻留在辦公室與同事打撲克,回到家時,他就馬上跟老婆說他加班了,而且還要詛咒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活兒幹不完等等之類的話。他的說話語調也一定會比平常快,這樣,他可以解除內心潛在的不安。

遇到男人這樣時,做老婆的一定要慎重,什麼事一旦有了開頭,就會有下次,不可掉以輕心。

(2)從音調的抑揚頓挫中看破對方心理。

上述的那位“加班”的男人,當他回到家時,他說話的語調不僅快,而且慷慨激昂,好象今天的“加班”的確讓他很反感——他是很不願意“加班”的。

當兩個人意見相左時,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即表示他想壓倒對方。

對於那種心懷企圖的人,他說話時就一定會有意地抑揚頓挫,製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顯示欲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

(3)由聽話方式看破對方心理。

構成談話的前提包括了兩種不同立場的存在者,即說話者與聽話者。我們可以根據對方對自己說話後的各種反應,來突破對方的深層心理。

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地聽話,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反之,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這是他心情厭煩的表現。

有些人仔細傾聽對方的每一句話,等到講述者快說完時,他也會透露自己的心聲,由此看來,這位傾聽者完全依靠堅強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終突破講話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麵的消息,你就會和他從一個平常的話題切入,然後認真傾聽、提問、傾聽……一步步達到自己的目的,對方在高興之餘,也忘了提防,相反還會認為你是一個很好的傾聽者,善解人意呢。

觀色是指觀察人的臉色,獲悉對方的情緒。這與老獵人靠看雲彩的變化推斷陰晴雨雪,是一個道理。

丈夫小楊和妻子小秦剛結婚時,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離。可是,隨著生活的日漸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後的生活,再也沒什麼新鮮感了,卻常常為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而吵架了。

起初小楊和小秦一有不滿,就互相爭吵,各不相讓,但吵過後,兩人堅持不了幾個小時又和好了。可是,隨著吵架次數的增加,這好象成了家常便飯了,小楊和小秦誰也不願再理睬對方,他們經曆了一個冷漠的階段。

但這也不是辦法,小楊和小秦還要麵對家人和朋友,為了不讓別人看出來,他們逐漸過渡到有別人在場的時候,彼此顯得關係還不錯、很恩愛,而一旦隻有他們獨處時,家裏則靜悄悄的,互不打擾。漸漸地,沒人在的時候他們也開始說話了,但這並不是盡棄前嫌,隻是有時候有一些不得不說的話而已。隨著彼此間的不調和發展到極端時,不快樂的表情反而逐漸消失,他們的臉上反而呈現出一種微笑,態度上也顯得卑屈又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