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朋友不在於多,有一個半足已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仗義、廣交天下豪傑的武夫。他的兒子結交了一些狗肉朋友,他很擔心兒子的將來。

他臨終前對他的兒子說:“別看我自小在江湖闖蕩,結交的人如過江之鯽,其實我這一生就交了一個半朋友。”

兒子納悶不已。他的父親就貼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後對他說:“你按我說的去見我的一個半朋友,朋友的要義你自然會懂得。”

兒子先去了父親認定的“一個朋友”那裏。對他說:“我是某某的兒子,現在正被朝廷追殺,情急之下投身你處,希望予以搭救!”這人一聽,容不得思索,趕忙叫來自己的兒子,喝令兒子速速將衣服換下,穿在這個並不相識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讓自己的兒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兒子明白了“一個朋友”的含義:在你生死攸關的時候,那個能與你肝膽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親生骨肉來搭救你的人,可以稱作你的一個朋友。

兒子又去了他父親說的“半個朋友”那裏,抱拳相求把同樣的話說了一遍。這“半個朋友”聽了,對眼前這個求救的“朝廷要犯”說:“孩子,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這裏給你足夠的盤纏,你遠走高飛快快逃命,我保證不會告發你……”

兒子明白了“半個朋友”的含義:在你患難時刻,那個能夠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稱作你的半個朋友。

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朋友,但卻時常感歎,沒有幾個真正的朋友。其實,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多,隻需要一個半——在你危難之時,能夠與你交換性命或不落井下石的朋友,就已足夠。

管仲和鮑叔牙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投緣。兩人曾合夥做買賣,管仲家裏窮,拿不出多少本錢來,叔牙也不在乎。如果買賣賺了錢,管仲要多分一些,鮑叔牙也心甘情願。因為他知道管仲不是貪財,而是窮得急等錢用。他倆還一起當過士卒,打起仗來,衝鋒時,管仲後,鮑叔牙在前;敗退時,管仲在前,鮑叔牙在後。別人都說管仲是膽小鬼,但叔牙卻替他辯護說:管仲在家中是個獨生子,家裏還有一個老母親,需要他奉養,他可不是膽小,他是個做大事的材料。管仲曾感慨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後來,管仲因為錯保公子糾而得罪於齊桓公,鮑叔牙在齊桓公麵前力保管仲,並推薦管仲當了齊國宰相。到了管仲病重,臨死時,齊桓公到病榍前詢問誰可繼任為宰相,管仲並沒有推薦鮑叔牙,而且說:鮑叔牙為人賢良,但過於疾惡如仇,不是當宰相的材料。後來,一些小人把這話傳給鮑叔牙,本來是要挑撥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關係,沒想到鮑叔牙卻說:管仲說得對,如果讓我當宰相,我首先把你們這些小人殺幹淨。

管鮑之交,成為交友的典範,流傳千古。這種交情的基礎不是利害關係,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圖回報。

“君子之交淡如水”,摯友之間最寶貴的是真摯與友誼,因而他們能夠以誠相待,心心相印。這種感情,這份情義是無價的。摯友之間在物質上的交往則淡泊如水,不予看重。相反,小人之間交往的基礎是物質利益,是投桃報李,各取所需。形似甜甜蜜蜜,實際上空虛得很。一旦物質利益上發生矛盾,就會反目成仇,各奔東西。

狄梁公任並州法曹之職,他的同僚慕友鄭崇質應該出使邊遠地區,鄭崇質的母親年老體病,狄梁公說:“他的母親這個樣子,怎麼能夠讓她為兒子邊遠行而擔憂呢?”於是他去拜見上司蘭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蘭仁基素與司馬李孝廉不和,他看到狄梁公這樣做,於是就對李孝廉說:“我們倆怎麼能不慚愧呢?”從此蘭仁基與李孝廉又和好如初了。

劉禹錫、柳宗元、王叔文三人是好朋友。王叔文犯事之後,劉禹錫被貶往往播州,柳宗元被貶往柳州。柳宗元說:“播州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劉禹錫雙親還健在,如果一起搬到那種貧窮的地方,他的母親還能活下去嗎?我願意拿柳州來換播州。”後來因為柳宗元的請求,劉禹錫被改貶到別的地方去了。

《易經·係辭》上講:“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意思是說人與人同心同德,彼此想到,就能克服一切阻礙,散發出如蘭的芳香。孔子說:“朋友信之”,就是要求朋友之間互相理解和信任。曆來為我國人民所讚賞的金蘭之交、莫逆之交、刎頸之交、心腹之交、忘年之交,其中貫穿的中心思想就在於交友中相互忠誠信任,心誌相一。莊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語道破了真正的交朋友、交真正朋友的天機。

和陌生人打交道,需要帶幾分戒心

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過於天真,過於輕信經常導致上當受騙。因為行騙者十分注意研究人們的心理,並善於利用人們愛慕虛榮、急功近利、貪圖享樂等心理弱點,采取投其所好的伎倆把自己偽裝成事業上的強者、職位上的優者、經濟上的闊者,以誘人上鉤並巧妙解除人們的心理防衛體係,最終達到行騙的目的。因此,麻痹輕信是騙子們成功行騙的心理助手和幫凶。

有一次,待業女青年——梅倫乘車去往南方某地探親,在途中與一位看似很“富態”的中年男士坐在了一起,那男子十分熱情和藹,自稱是某外資企業的人事部經理,到內地招工,並拿出名片給她看,梅倫正為工作而犯愁,當即表示願前往報考。中年男子允諾舉薦她當秘書,聽罷此言,梅倫感激不盡,遂跟他下車,住進一家旅店。就在這天夜裏,梅倫遭到了侮辱,被搶走了身上僅的一點錢,原來這位自稱經理的人是個流氓詐騙犯。

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社會上還存在著不法之徒的情況下,“防人之心”是少不得的。特別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更應保持警覺,完善自己的積極心理防衛機製。

一個女學生去逛百貨公司,臨出門,突然有個女人,匆匆忙忙地跑來對她說“我的肚子痛,必須上廁所,可是我跟我先生約好,他就在門口的一輛白色的車子上等我,能不能麻煩你,告訴我先生一聲。”說完並塞了兩包東西給她:“這也麻煩您交給他。”學生還沒有出門,就被百貨公司的人抓住。她抱著兩包沒有付錢的貴重商品,嚇得呆呆地站在哪兒,因為人贓俱獲,而百口莫辯。至於那先前說肚子痛的婦人,和所謂的白車,則消失了蹤影。

某人單獨旅行,在飛機上遇到一位投緣的乘客,兩個人一起下機,提取行李,在通過海關之前,那新認識的朋友說:“我的行李真是太多了,能不能麻煩您幫我帶一小件。”單獨旅行的人,心想自己的東西反正不多,就一手接了過來跟著,他被海關的人員,以攜帶毒品走私的罪名逮捕了。他大聲對著還在另一個關口接受檢查的朋友喊,那人卻說不認識他。他被架出了海關大廳,悲憤的呼喊聲仍然從長廊盡頭傳人,大廳裏的人都搖頭,說:“罪有應得的販毒者,過去不知道已經帶進多少毒品了!”

張女士碰到一名男子,稱其銀行卡給櫃員機吞了,向張借用一下銀行卡,讓他爸爸會一筆錢到卡裏,等錢取出後再將卡還給她。張女士將卡號告訴了對方,然後又到取款機裏查詢是否已經收到這筆錢,不料張女士連輸幾次密碼,機器提示密碼有誤,這名男子則一直站在身後麵(此時卡已被調包)。接著,該男子以手機沒電為由,與張女士互換了手機,說明天在聯係就走了。第二天,張女士發現換來的手機是假的,才知自己上了當,便趕到銀行查詢,得知銀行卡已被人換過,卡裏的1600元錢也不見了……

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和陌生人打交道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但我們可以盡量少同陌生人打交道,能不搭理的就不要搭理,以免上當受騙。同陌生人打交道時,一定要帶著幾份戒心,多想想對方是不是有所企圖。盡管這樣做活得有些累,但總比上當受騙要好。

人人都喜歡“戴高帽”,把“高帽”送得恰如其分

清朝才子袁枚二十多歲的時候,就被任命去某地當知縣,赴任前,袁枚去老師那裏告辭。老師問他:“官不是那麼好當的,你年紀輕輕就做上了知縣,有什麼準備啊?”

袁枚說:“並未做什麼特別的準備,隻是帶了一些高帽子,準備見人就送一頂,因為人人都喜歡戴高帽子啊!”

老師一聽,不高興了:“為官要正直,虧你還讀了那麼多書,怎麼也搞這一套呢?”袁枚馬上回答:“老師的話很對,可請老師您想想,當今這個世界上,像老師您這樣不喜歡戴高帽子的人,又有幾個呢?”

聽到袁枚這麼一說,老師馬上就轉怒為喜。於是,師生歡歡喜喜地告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