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從老師的家裏出來後,就感慨地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子,還沒到任,就已經送出去了一頂了。”
給人“戴高帽子”就是恭維他人,讚美他人,人人都需要來自他人的讚美與欣賞,因為這能滿足人的自尊心。常言道“禮多人不怪”,一般來說,人對於他人贈送的“高帽子”總是來者不拒、樂於接收的。其實,三教九流、古往今來,能有幾個人是從來都不喜歡戴高帽子的呢?
包拯要選一名師爺,他對十個麵試者說:“你看我長得怎麼樣?”前麵九個麵試者一個個恭維他眼如明星,眉似彎月,麵色白裏透紅。如此亂編瞎話,氣得包拯將他們一個個趕走。
最後一個麵試者卻是這樣回答的:“大人雖相貌醜陋,但心如明鏡,忠君愛國,天下誰不知道包青天的美名?”這一席話說得包拯心中大喜,當然那人也得到了包拯的信任與重用。
雖然高帽子不要錢,而且人人喜歡。但是,如何給人戴一頂漂亮、合適的高帽子,卻是大有講究,不是隨隨便便送一頂就可以的。要知道,高帽子送得好就是“讚美”、“稱頌”、“欣賞”,送得不好,則就是“阿諛”、“獻媚”等等。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時,乾隆非常重視,常常親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錯來,覺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
和呻和其他大臣,為了迎合乾隆的這種心理,就在抄寫給乾隆看的書稿中,故意於明顯的地方抄錯幾個字,以便讓乾隆校正。這是一個奇妙的方法,這樣做顯示出乾隆學問深比當麵奉承他學問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書稿,別人就不能再動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於是,這些錯誤就傳了下來,今天見到的殿版書中常有訛處,有不少就是這樣形成的。
和呻工於心計,頭腦機敏,善於捕捉乾隆的心理,總是選取恰當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歡心。他還對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習慣,進行細心觀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對乾隆的脾氣、愛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麼,不等乾隆開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慮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寵愛。
和呻拍馬屁高在兩點: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讓對方渾然不覺卻全身舒坦,因為他做得無聲無息,不著痕跡。
好的高帽子有這麼幾個主要標準:從對方的優點人手,令人樂於信服;不動聲色,使人渾然不覺;富有新意,而非陳詞濫調;尺寸恰當,分量適中,正中下懷。還是來看看一個小秘書是怎麼送人高帽子的吧。
市裏召開政府工作會議,新來的秘書小孫知道,這是結識各位領導的天賜良機,當然不可錯過。於是小孫早早來到會場人口處等候各位領導。
高局是坐專車奧迪A6來的,小孫上前打開車門:“風光、風光,多讓人羨慕啊!”
嶽局則是坐出租車來的,小孫迎上去:“瀟灑、瀟灑,一招手就有車,不用麻煩司機,還來去自由。”
王局比較年輕,騎輛自行車就來了。小孫說:“廉政、廉政,都像您這樣,老百姓還有啥抱怨的。”
楊局是走著過來的,小孫熱情地打招呼:“時尚、時尚,現在好多富貴病都是缺少運動,坐車坐的!”
在一邊觀看多時的侯局見小孫巧舌如簧,便成心為難小孫:“我可是爬著來的,你怎麼說呢?”小吳立即豎起大拇指:“哎呀,這麼多局長裏麵,就您最穩當喲!”
恭維話人人愛聽,高帽子人人愛戴,如果能給對方送的高帽子恰如其分,適合其人,那麼他一定十分高興,對你肯定就有印象、就有好感。所以,學會給人帽子,是擴大、增強自己人際關係網絡的一個好辦法。
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
世界潛能大師博恩?崔西指出:“不管在你的現實生活或是想象中,你習慣相處的那些人,會對你想成為理想人物的目標有極大的影響力。”你的目標應該是能夠“與鷹共翱翔”,你的目標應該是要和成功者為伍。
與成功者交往,能激發自己的成功欲望,更有利於獲得更大的成功。相反地,處於一種平淡懈怠的環境中,人也容易失去鬥誌和衝勁。
在印第安人的學堂裏刊登著許多印第安青年的畢業照片,他們的神情與剛剛離開家鄉時迥然不同,顯得氣宇軒昂、才華橫溢,看起來能做一番大事業。但是回到部落中後,大部分人又變成了原來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失去了能夠激勵自己的環境,他們的潛能被埋沒了。
在你的一生中,無論在何種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價進入能夠激發自己潛能的氛圍中,努力接近那些了解你、信任你、鼓勵你的成功者。這對你日後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響。
美國有一位名叫約瑟·華卡的農家少年,在雜誌上讀了某些大實業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詳細些,並希望能得到他們對年輕人的忠告。
有一天,他跑到紐約,早上7點就到了威廉·亞斯達的事務所。
亞斯達開始的時候覺得這少年有點討厭,然而一聽少年問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樣才能賺得百萬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並微笑起來。倆人竟談了一個鍾頭。隨後亞斯達還告訴他該去訪問的其他實業界的名人。
華卡照著亞斯達的指示,遍訪了一流的商人、總編輯及銀行家。
華卡得到了成功者的知遇,這給了他自信。他開始仿效他們成功的做法。
又過了兩年,這個20歲的青年成為他學徒的那家工廠的所有者。24歲時,他是一家農業機械廠的總經理,又過了5年之後,他就如願以償地擁有百萬美元的財富了。這個來自鄉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終於成為銀行董事會的一員。
華卡在活躍於實業界的67年中,實踐著他年輕時來紐約學到的基本信條,即多與成功者為伍。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步伐很慢,是因為不善於和成功者交際。
薩加烈曾經說過:“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懷特是美國印第安納州小鄉鎮上的鐵道電信事務所的新雇員。16歲時他便決心要獨樹一幟。27歲時他當了管理所所長。後來,先到西部合同電信公司,接著成為俄亥俄州鐵路局局長。
當他的兒子上學就讀時,他給兒子的忠告是:“在學校要和一流人物結交,有能力的人不管做什麼都會成功……”
你也許會覺得這句話太庸俗。但是,把有能力的人作為自己的榜樣並不可恥。朋友與書籍一樣,好的朋友不僅是良友,也是我們的老師。
不少人總是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交際。因為在與友人交際時,能產生優越感。可是從不如自己的人身上,顯然是學不到什麼。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能促使我們更加成熟。我們可以從劣於我們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須獲得優秀的朋友給我們以刺激,以助長勇氣。
成功者總是與成功者交友,失敗者也總是與失敗者為伍,不幸的人吸引不幸的人,而散漫者的圈子裏也都是散漫的人。和積極的人在一起會讓你更積極,和消極的人在一起會讓你更消極。一個都是優秀出色的成功者的朋友圈子,將會使你也變得成功。
把握好規則底線,不要因小失大
作為一個人,不管你處在哪個階層,都有自己的做人“底線”要堅守:普通老百姓,遵紀守法,誠實做人,這也應是做人的“底線”;經商者,不違法經營,不惡意欺騙,不惡性競爭,這也應是商人做人的“底線”;一個演員,不隨意毀約,演好角色,這也是演員的“底線”……
他出生在香港一個貧困家庭,很小就被家人送到戲班。那時,演戲是下九流的行當,隻有走投無路的窮苦人家,才有此舉。
按照舊時梨園行的規矩,父親同戲班簽了生死狀,在約定期限內,他的生殺大權都在師傅手中。戲班裏的管教異常嚴厲,本該在父母膝下承歡的年紀,他卻在師傅的鞭子與辱罵下練功,吃盡苦頭。時間不長,他就偷偷跑回了家,父親勃然大怒,堅決叫他回去:“做人要堅持原則,堅守底線——信守承諾,已經簽了合同,絕不能半途而廢。咱人雖窮,誌不能短!”他隻好重新回到戲班,刻苦練功,這一練就是十幾年。
終於學有所成,戲曲行業一落千丈,他空有一身本事,卻毫無用武之地。當時香港電影業正在迅速發展,但是男影星都是貌比潘安,威武雄壯。個子不高、大鼻子小眼睛的他,怎麼在電影界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