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3)

缺什麼也不能缺少健康,少什麼也不能少精神

一個青年的家鄉遭了水災,失去父母妻小,無家可歸,便解下褲腰帶掛在樹上,欲尋短見,正巧被一位白發老者解救下來。

老者問:“何故自尋短見?”青年答:“現在我一無所有……”

老者望著他結實的身體說:“我看你全身是寶。”

青年苦笑著說:“我現在身上隻有五元錢,老伯何必取笑。”

老者指著他的手說: “假如我買你一根手指給你一萬,你幹不幹?”

青年搖了搖頭。

“假如買你一隻眼珠,給你10萬幹不幹?”

青年又搖了搖頭。

“這就對了,你身上的老本少說也值百八十萬,怎麼能說身無分文呢!”老者說完笑著走了。

青年望著老者的背影,若有所悟,他自言自語地說,“是呀,現在我還有個健康的身體。”從此,他背井離鄉,先在上海拉黃包車,後來又去南洋打工,再後來創建了自己的橡膠園,成為擁有千萬財富的大老板。

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人們,健康是人類的第一財富,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可是人們是否真正珍視自己所擁有的這個最重要的財富呢? 答案是否定的。人們總是把已得到的東西拋置一邊,對未得到或不重要的東西卻念念不忘,很多人都是到了患上重病時,才能意識到健康的重要,可惜一切都晚了。這能不說是人類的一大悲哀!

王老板很有錢,前幾年他身板結實,做生意賺了不少的錢。後來他為了實現8位數的夢想,不顧老命沒黑沒明地賺錢。有人建議他去鍛煉鍛煉身體,他非但不聽,還譏笑那些晨練的老年人是作“垂死掙紮”。三年過後,他得了嚴重的心髒病、腦血栓,躺在病床上再也掙紮不起來。他雖然腰纏萬貫,可他吃的食物連他家飼養的那隻德國狗歡歡都不如。歡歡每周吃80元錢的食物,可他每周膳食用不了8元錢,每天隻能吃少量的牛奶和一兩塊餅幹,人變得像個木乃伊。

王老板失去健康,全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人常說,“缺什麼也不能缺健康。”這話千真萬確。健康是事業有成的本錢,是一個人創造財富,享受成功喜悅與生活樂趣的根本條件。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難以表現,文化無從施展,力量不能戰鬥,財產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

什麼叫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認為,人除了生理健康外,還應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人不僅要有強健的體能,無病的身軀,還要有充沛的精力,聰明的智能和良好的心態。

人的這些健康從何而來?人的健康是靠自己抗爭來的,抗爭就是一種精神,我們知道人類有了頑強的抗爭精神,才能延續到今天。抗爭是萬物生存的本能,人通過抗爭,工作中的困難可以克服,學習中的難題可以解開,生活中的窮困可以戰勝,健康又何嚐不是這樣呢?所以說,“少什麼也不能少了精神。”

倫敦皇家醫院的專家曾對57名因乳腺癌切除手術後的病人進行觀察,發現敢於同疾病抗爭者,十年後生存率達70%,而那些因缺乏信心而絕望者,80%手術後不久便死亡了。這是因為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能直接幹預和激活人體的自我防禦及康複功能。缺乏抗爭精神的人,他的免疫功能往往是閑置著,發揮不了作用,體內具有抗病能力的分泌素也會大量減少。而那些具有抗爭精神的人、憑著強盛的生命力,就能喚醒免疫功能,使免疫係統中的白細胞擔負起健康衛士的職責,抵抗和防禦病魔的侵襲。

一個人無論是想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還是希望一種富足的精神生活,就必須擁有精神,擁有健康。精神和健康能使人創造出財富,還能使人愉快地享受這些財富。

人生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

人最大的危機是沒有危機感,最大的陷阱是滿足。人要學會用望遠鏡看世界,而不能用近視眼看世界。順境時要想著為自己找個退路,逆境時要懂得為自己找個出路。

一隻野豬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野豬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野豬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而當人生的機遇來臨時,也會因為平時儲藏了足夠的常識與能力而把握住它,最終成就美滿人生。

一個人沒有危機意識,很容易安於現狀,縱容自己。縱容自己等於毀滅自己,你的懈怠、弱點和安逸會一點點地蠶食你的意誌、進取心,直至把你完全毀滅。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是這個意思。

思危才是久安之道,有備才能真正無患。如果你還活在安逸之中,不妨學學狡兔的生存方式——築三窟而居!狡兔三窟說的是狡猾的兔子往往有好幾個藏身的洞穴,以便於逃避災禍。將狡兔三窟之術運用於社會生活的,當首推馮諼。

馮諼,戰國時齊國貴族孟嚐君門下的食客。此人雖無顯赫功名,但見識深遠,謀事有方,是位智慧過人的奇才。馮諼衣食無著,投奔於權門之下時,本來胸無奇才,但並不自誇自詡,相反,卻自稱“無好”、“無能”。結果,被孟嚐君家的傭人將他列入最低等的門客,給他粗劣的飲食。馮諼不服氣,幾次發牢騷。於是,孟嚐君把他從下等門客升到中等門客,又從中等門客升為上等門客。受到器重後,馮諼決計報效孟嚐君。一次,馮諼自告奮勇要求到孟嚐君家的封地薛城為其收債。到了薛城,馮諼不但沒有催逼百姓們還債,還以孟嚐君的名義把帶去的債券當著債戶的麵全部燒了。老百姓歡呼譽躍。馮諼空手而歸,一大早求見孟嚐君。孟嚐君見他如此快就回來了,很是奇怪,問馮諼收到債後買些什麼回來了。馮諼回答道:“你說讓‘買你家缺少的’,我考慮後覺得你家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是‘義’,我就為你買了‘義’。”孟嚐君聽後心裏很不高興,但為了照顧麵子,沒有說什麼。

一年後,齊閔王聽信讒言,免去了孟嚐君的相國職務。孟嚐君隻好回到自己的封邑薛。沒想到,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攜幼,到半道來迎接他。望著歡迎的人群,孟嚐君才恍然大悟,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義’,今天才真正看到了”。這時馮諼又進言:“狡兔有三窟,才能幸免於死。如今公子僅有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請讓我為您再營兩窟。”孟嚐君聽後一陣驚詫。馮諼接著說:“請公子借我高車使用數日,我要讓齊王在不遠的將來,重新任王子為相。”

當時,孟嚐君在列國中的聲望較高,各國為了爭雄天下,都渴望人才歸附。馮諼就帶車50乘,金500斤,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遊說梁惠王,說齊國放逐大臣孟嚐君到各諸侯國去,誰先得到他,誰就能富國強兵爭霸天下。梁惠王立即把原來的宰相調去任大將軍,派使者帶黃金千斤、車百乘,前往聘請孟嚐君到魏任宰相。馮諼又先行一步趕回來告訴孟嚐君,要他含蓄推辭,以讓齊閔王知道此事。

孟嚐君依計,梁惠王的使者跑了幾趟,也未必應允。齊閔王果然得知了梁惠王重金聘用孟嚐君的事,大臣們也很驚恐,害怕孟嚐君為他人所用對齊國不利。於是,齊閔王再次起用孟嚐君。這時,馮諼又給孟嚐君出主意,要他讓齊閔王用先生傳下來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廟,這樣可以進一步鞏固孟嚐君的政治地位。宗廟修成後,馮諼告訴孟嚐君,三個窩都建好了,你可以高枕無憂了。本來落泊不遇的孟嚐君,因馮諼的“狡兔三窟”之術,複握相國大權,聲威更加赫赫。

從馮諼為孟嚐君智營三窟,可以看出,狡兔三窟主要是為了應付多變的政治風雲而采用的權術。它啟發人們處事要圓滑、世故,事不可做絕,多留條後路。但狡兔三窟還包含著多手準備,有備無患,留有餘地,以防意外等意,這在政治、經濟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則是有積極意義的。

古人說:“人生憂患識字始。”別無選擇,隻能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房玄齡《晉書·潘嶽傳附潘尼》說:“思危所以求安,慮退所以能進,懼亂所以保治,戒亡所以獲存。”誰忘記這一曆史經驗,滅亡就會隨時到來。

在現實生活中,你不要長久沉浸在自己現有的歡樂與辛福之中,不要在禍從天降時才來歎息昨天的美好!“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讓我們學會居安思危,有備無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