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3 / 3)

正如有位作家所說:“自己把自己說服了,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大凡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該進則進,當退則退,人生貴在把握進退之機

一切事物都在不斷變化,時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須待時而動,順其自然。這就意味著,為人處世要精通時務,懂得“激流勇進”和“激流勇退”的道理。

中國曆史上,許多真正的權謀家都懂得“進退有度”的道理,在創業之初,勇敢地“挺進”,大展鴻圖;實現夙願之後,簡單地“一退”,避開了災禍。

春秋時期,吳越爭雄,越國範蠡在越王勾踐身為人奴之時,鼎力效忠。在忍耐了漫長的屈辱之後,越王勾踐終於得以東山再起,一舉滅掉了吳國,重建越國。

而立下赫赫功勞的範蠡在慶功宴上,卻悄悄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消失了。臨走前,他曾托人送過一封信給他的好友文種,信上說: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越王這人能容忍敵人的欺負,可不能容有功的大臣。我們隻能夠同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他共安樂。你現在不走,恐怕將來想走也走不了。

可惜,文種沒有聽其勸告,最後被勾踐逼死。臨死對天長歎,痛悔自己沒有聽範蠡的話,而落得“謀臣亡”的結局。

與文種相反,範蠡帶著西施和一些財寶珠玉,棄官經商,改名換姓,跑到齊國去了。幾年後,成為百萬富翁,後人稱其為商聖陶朱公。

範蠡和文種的一退一進,正好說明了“退”的機會含義。範蠡的“退”,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而文種不識時務的“進”,其結果卻是死路一條。

進退之術,古人多有闡發,像“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以退為進,以進為退”,如此等等。實際上,進退之道是恰到好處的中庸之道。該進的時候就進,該退的時候就退,並且進退有章法。該進的時候不進會失去機遇,該退的時候不退惹來麻煩,甚至是禍害。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在逆境中,懂得“以退為進”,化被動為主動,從而巧妙化解人生危機,重獲人生的“第二春”。

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跟萊溫斯基的那場“拉鏈門”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我們可以想一想,當克林頓與萊溫斯基的事情東窗事發,克林頓采取推脫的態度,這也是一種選擇。當著全世界人的麵,堂堂的美國總統承認自己的醜事,這是多讓人難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頓聰明之處就在於,他采取了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這麼做,其實是將包袱扔給了所有的美國人:我已經承認了我自己的錯誤,你們有權利讓我下台,你們也有權利讓我繼續留在總統的位子上;對一個已經承認錯誤的人,你們就看著辦吧!結果表明,克林頓勝利了。

在被動的情況下,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可以說是最好的策略。當然,在主動的情況下,由於徹底解決某個問題的時機沒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人生貴在把握進退之機。綜觀世界曆史,大凡能成就偉業者,無不是深諳進退規則之人。人生之中,知何時退讓為上策,懂何時進攻是時機,方可圓潤通達。而無視進退規則者隻能失敗,甚至遭致厄運。

奉獻表示富有,索取就是貧窮

甲乙兩人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王查看過功簿後說:

“你二人前世未作大惡,準許投胎為人。但是現在隻有兩種人可供選擇:付出的人與索取的人,也就是說,一個必須過付出、給予的人生,另一個必須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然後要他倆慎重選擇。甲暗忖,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於是他搶先道:“我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見此情景,也沒有別的選擇,就表示甘願過付出、給予的生活。閻王聽其所願,當下判定二人來世前途:“甲過索取、接受的人生,下輩子當乞丐,整天向人索取,接受別人施舍。”

“乙過付出、給予的人生,來世做富翁,布施行善,幫助別人。”

付出的人是富有的人,索取的人是貧窮的人。乍看倍覺糊塗,付出的人隻能證明富有,付出越多,富有越弱,索取越多,越是富有。看罷方知,兩種極端的人生,活生生地展現在現實生活中。付出越多,收獲越多,索取越多,收獲越少。學會取舍,方是真諦。

上天對他是仁慈的,命運對他也微笑盈盈。他降生在帝王之家,成為一位老國王的掌上明珠。所有的尊榮和富貴,所有的玩樂和珍寶,隻要是有的,他都可以盡情享用。他的前途也是那樣的令人羨慕———他的父王正在考慮將國王的權杖交到他手中。

然而,他拒絕並逃離了這一切,選擇了他認為更重要更有意義的道路。原因是他看到了發生在人類和眾生身上不可避免的苦難和不幸。一個生命產生了,就麵臨著饑餓、病痛、年老和死亡。他想找到一種解脫痛苦的方法,弄清世界和生命存在的根據和意義。

他是在29歲那年的一個深夜離開王宮走入荒野和樹林中去的。當時他年老的父王已經入寢,他的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兒子也在熟睡中。他在樹林中用佩刀割去了頭發和胡須,又脫掉華麗的衣服扔在地上。從此,開始了6年之久的求索之路。開始,他拜訪各位有名望的長者,想從他們那裏得到滿意的答案。但他最終失望了,隻好自己走進樹林深處,在晝來夜往,雨打風吹的寂靜中苦思冥想。

也許,這一切是這個時代的許多人無法想像的。他不去千方百計地擁有財富和美色,不去爭取更高更大的權位,而甘願一無所有地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一種真理,他是不是天下最大的傻子?

他在6年之後終於為自己的問題找出了答案,於是他結束孤獨而回到人群中去,向人們宣講他悟出的道理,這時他35歲。他是80歲那年離別人世的,這中間又經過了45年。在45年的歲月中,他以乞討為生,以碎布片連綴為衣,以宣講自己的思想為事業。他的弟子一天天增多,他的思想四處傳播。最後,連他的妻子和兒子也成了他的弟子,他年邁的父王也成了他的擁護者。

他最後是在菩提樹下圓寂的。但此時他已沒有了任何痛苦和遺憾,他將一種永恒的東西留在了大地上———這便是被後人稱為佛法的寶藏。

看到這裏,也許你已經明白了,這個偉大的人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佛祖釋迦牟尼。他向世界索取的隻是衣缽飯食,而奉獻給世界的,卻是一座思想的寶庫。

2000多年的時間長河中,許多王國覆滅了,無數帝王化為煙塵,但釋迦牟尼的名字卻越來越響亮。他的思想猶如一座神奇的寶庫,求取的人越多,寶藏的儲存越豐富。

富有和貧窮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的人物質上很富有,卻還在不擇手段的向社會索取,這樣的人,實際上很可憐、很貧窮,他們失去了做為人最珍貴的東西——一愛心、同情心……有的人物質上很貧窮,卻在無怨無悔、默默無聞、不懈餘力地幫助著更需要幫助的人們,這樣的人,是很富有的人;更有甚者,他們不惜拋卻顯貴的地位、豐厚的待遇,獻身公益事業,這樣的人,就是世界上最可愛、最善良、最富有的人。

所以說,一個人的價值,在於他貢獻了什麼。你奉獻的越多,你的價值越大,你就越富有,活的更有意義。你索取的越多,你就越貧窮,你的人生就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