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成功,就能成功;想著失敗,就會失敗
威廉·丹佛斯是布瑞納公司的總經理,他小時候長得瘦小羸弱,而且誌向不高。因為,每當他麵對自己瘦弱的身體,信心就完全喪失了,甚至心中還經常感到不安。直到有一天,他遇見了一位好老師,人生觀才從此改變。
上課的第一天,老師便把威廉找來,對他說:“威廉,我從你的自我介紹中發現,你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你認為你很軟弱,那麼你就會變得越來越軟弱!讓老師告訴你,其實你是一個非常強壯的孩子。”威廉聽到老師這麼說,驚訝地問道:“是嗎?怎麼可能呢?我怎麼可能是強壯的孩子?”老師笑著說:“當然是嘍!來,你站到我的麵前!”隻見小威廉乖乖地站到老師麵前,並聽著老師的指示:“你看看你的站姿,從中就可以看出,在你心中隻想著自己瘦弱的一麵。來,仔細聽老師的話!從現在開始,你腦海裏要想著‘我很強壯’,接著做收腹、挺胸的動作,想象自己很強壯,也相信自己任何事都能做到,隻要你真的去做,也鼓起勇氣去行動,很快地你就會像個男子漢一樣!”當小威廉跟著老師的話做完一次後,全身忽然間充滿了力量。
如今,他已經將近90歲了,依然活力十足,因為他一直遵行著老師的教誨,數十年來從未間斷。每當人們遇到他時,他總是聲音飽滿地喊“站直一點,要像個大丈夫一樣”。
相信自己很強壯,往往自己就會變得強壯;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往往自己就能成功,這是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在起作用。人的心靈有兩個主要部分,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當意識做所有的決定時,潛意識則做好所有的準備。換句話說,意識決定了“做什麼”,而潛意識便將“如何做”整理出來。意識就好像冰山浮出水平線上的一角,而潛意識就是埋藏在水平線下麵很大很深的部分。
綜觀古今中外,許多科學家的成功雖然各有不同,但在善於運用意識和潛意識的力量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難怪人們把意識和潛意識稱為人的自動引導係統。一個人如果下定決心做成某件事,那麼,他就會憑借意識的驅動和潛意識的力量,跨越前進路上的重重障礙,成功也就有了切實可靠的保證。
被稱為新工業之父的亨利·福特,年輕時在一家電燈公司當工人。有一天他突發奇想,產生了要設計一種新型引擎的意識,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妻子,妻子對他的發明研究很支持,還鼓勵他說:“天下無難事,你就試試吧!”她把家裏的舊棚子騰出來,供他試用。福特每天下班回到家裏,就鑽進舊棚子裏做引擎的研究工作。冬天舊棚子裏冷,他的手都凍成紫包,牙齒在寒冷中格格顫抖,可他對自己默默地說:“引擎的研究已經有了頭緒,再堅持幹下去就能成功。”亨利·福特充分調動了自身的自動引導係統,在舊棚子裏苦幹了三年,這個異想天開的稀奇的東西終於問世了。1893年,亨利·福特和他的妻子乘坐著一輛沒有馬的馬車,在大街上搖晃著前進,街上的人被這景象嚇了一跳,有些膽小者還躲在遠處偷偷地觀看。從這一天起,這個對整個世界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新工業,就在亨利·福特的意識和潛意識的驅動下誕生了。
後來亨利·福特決定製造著名的V8型汽車時,他要求工程師們在一個引擎上鑄造8個完整的氣缸。工程師們聽了都直搖頭說:“這不可能。”福特命令道:“誰不想幹,就走人!”工程師們誰都不願失業,隻好照著亨利·福特的命令去做。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誰都沒有把成功輸入在自己的意識裏,這樣潛意識也就閑置起來。6個月過去了,研究毫無進展。亨利·福特決定另外挑選幾個對研製V8型汽車有信心的人去完成。他堅信人一但有了穩操勝券的心理,就有了希望。新挑選的幾個工程師經過反複研究,忽然間,好像被一股神秘的力量“擊中”,終於找到了製造V8型汽車的關鍵竅門。
是什麼令這V8型汽車從無到有?是什麼令這“不可能”的計劃奇跡般的成功?這就是意識和潛意識的無形力量在起作用。意識雖然是極小極小的“已知能量”,而潛意識卻是大腦細胞內匿藏著的很大很大的潛能。亨利·福特就是用這小小的已知力量,開發了那無窮無盡的大腦潛能。如果把意識和潛意識比喻為成功的“第一把金鑰匙”,一點也不過分。
人的意識和潛意識具有操縱人類命運的巨大能力。如果意識給潛意識一個目標,潛意識就會為實現這個目標而行動起來;如果意識給潛意識一個指令,潛意識就會認真去執行這個指令。
所以說,一個人想著成功,就可能成功;想著失敗,就會失敗。一個人期望的多,獲得的也多,期望的少,獲得的也少。成功是產生在那些有了成功意識的人身上,失敗根源於那些不自覺地讓自己產生失敗的人身上。
認命隻能任由命運主宰,“革命”才能掌控命運
一次,一位年輕人去拜會一位事業上頗有成就的長者,閑聊中談起了命運。年輕人問:這個世界到底有沒有命運?長者說:當然有啊。年輕人再問:命運究竟是怎麼回事?既然命中注定,那奮鬥又有什麼用?長者沒有直接回答年輕人的問題,但笑著抓起他的左手,說不妨先看看你的手相,幫你算算命。給年輕人講了一些生命線、愛情線、事業線等諸如此類的話之後,突然,長者對年輕人說:把手伸好,照我的樣子做一個動作。他的動作就是:舉起左手,慢慢地而且越來越緊地握起拳頭。末了,長者問:握緊了沒有?年輕人有些迷惑,答道:握緊啦。他又問:那些命運線在哪裏?年輕人機械地回答:在我的手裏呀。他再追問:請問,命運在哪裏?年輕人如當頭棒喝,恍然大悟:命運在自己的手裏!
命運隻是一個說法,一個用來強調人生不可控性的名詞。其實,人生除了偶然性之外,還有更多的必然性。退一步說,即使真有“命運”的話,你也應該堅信: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十幾歲時,陳安之隻身負笈美國留學,初次體驗人生,接觸到許多成功者的資訊報道,在他心中隱隱有一股想成功的欲望。
於是,陳安之開始嚐試去做各項工作,餐廳小弟、在電腦店打工、推銷菜刀、賣汽車,然而,成績不佳及被炒魷魚的事情一次次發生,也使他頻繁地更換工作。有一天早上,當陳安之提起手提箱正要出門銷售時,忽然有一個聲音從心中傳出:“陳安之,難道這就是你的命運嗎?難道你就這樣受命運的擺布嗎?難道你甘心天天敲門賣刀嗎?”仍然是心中的回答:“絕不!”
當時,陳安之馬上下了決定:我要挑戰命運,我要改變命運,我一定要做個成功的人!
從那天開始,陳安之拚命找尋致富的方法,閱讀各類教人成功的書籍。
八個月後,陳安之仍然工作失敗,沒有錢,沒有朋友,一個人窩在聖地亞哥的公寓裏不斷思索。
從16歲開始,陳安之連續五年嚐試的所有工作全部失敗。每當興起成功的欲望時,陳安之失敗的頹喪模樣就不自覺地浮現在腦海,使他不知所措。但陳安之仍然沒有屈從於命運的安排。他決心成為成功者的信念一刻也沒有動搖,他堅信總有一天會成功。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安之去參加一個激發心靈潛能的課程,遇到了他的老師安東尼·羅賓,陳安之的人生從此改變。
當時,安東尼在一千多人的研討會上講他的故事:
他在22歲時窮困潦倒,住在十平米大的房子裏,洗碗隻能在浴缸裏進行,後來因為接觸了一門“神經語言”的課程而改變了命運,一年後,搬到四百坪的城堡裏,擁有豪華轎車和直升飛機。
他的兩句話重新燃起陳安之成功的欲望,他說:“這世界沒有失敗,隻有暫時停止成功。過去不等於未來。”他可以,我也一定可以。之後,陳安之開始陸續參加數次研討課程,1989年,陳安之加入該學院的講師班,同時,不懼年齡最輕又是惟一東方麵孔的挑戰,和其他70名優秀而經驗豐富的學員競爭講師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