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寧波大使情(3)(1 / 3)

5.當顧問就堅持問!

從1984年開始,爸爸幾乎每年都要回寧波。

每次回寧波前一個月,他便把寧波市在香港的寧興公司的總經理盧良寶先生請到辦公室,通報他將去寧波的時間和日程,請他先以寧波市代表的身份,給在香港的寧波籍的著名企業家、事業家打招呼,詢問他們在這期間是否能撥空一起回寧波。凡是答複可以同行的,爸爸再發邀請函。這樣,別人方便,爸爸也保證每次回寧波時,總有一二十位海外“寧波幫”的朋友同行,一同為寧波的事出謀劃策,一同為家鄉建設出錢出力,達到“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爸爸的特點是,看得準,敢提意見也敢堅持。每次見到國家領導人,無論鄧小平、胡耀邦等哪位接見他,他都宣傳自己的看法:“寧波北侖港大有發展前途,應該利用良好的深水港,發展兩條線,一是碼頭,二是港口建鋼鐵廠,可方便運輸鐵礦砂。”

因為鄧小平相信爸爸的眼光,1985年10月,才會由萬裏代總理帶領中央各部的數位部長一同去寧波,參加寧波大學的“奠基儀式”,同時一起研究寧波開放需要中央解決的問題。

爸爸早就看到中國政府機構辦事效率低的毛病,級級報批,層層審查,許多事都是拖黃的!隻有像這樣有個總理負責開的聯席會議,才能把幾個實際問題放在一個時間內,放在一張桌麵上,一次集中解決。

在聯席會議上,因為各部委有領導參加,討論問題、解決問題都比較方便,爸爸就一針見血地提出:“經常開會不行,最好成立工作小組,寧波的問題,看來必須經常由國務院召集各部委領導開會研究,請萬裏代總理擔任組長。”

萬裏代總理當即表示,成立一個協調小組是個好辦法,但自己事情多,如果成立,可以請非常有建設經驗的穀牧副總理擔任領導小組長。

盧家伯伯回到北京,立即起草了成立“寧波經濟開發協調小組”的報告,很快得到了國務院的批準。

於是,中國誕生了第一個為一個中等城市而成立的協調小組。一個由國務院副總理穀牧為組長,計委副主任陳先為副組長(陳先副主任也是寧波人),再請盧緒章、包玉剛兩位當顧問,四個主要人物,其他小組成員,由國務院有關七八個部委各抽調一位副部長,以及浙江省、寧波市領導參加,以統一協調、解決寧波市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的重大問題。小組陣容是強有力的,後來的總理朱鎔基和副總理曾培炎都曾參加協調小組的會議。

確實,國務院為一個中等城市專門設立領導和協調機構,這是中國政府“破天荒”的第一次,因而也為寧波的經濟加快發展和進一步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協調小組的成立,是鄧小平為了進一步推動中國城市改革開放,實現“發動世界寧波幫,建設寧波”的一個重要戰略措施。

穀牧副總理是長期擔任中國工業和經濟建設戰線的領導人之一,有豐富的經驗,他在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指導下,方向明確,思路清晰。因為穀牧積極主張改革開放,搞經濟又非常有經驗,是個強有力的人,協調小組開了六次會,沒有人缺席。

每次參加會議後,爸爸總對我誇獎:“穀牧副總理確實在行,協調小組開會,辦公室提出開會的議題,會議的總結,全由穀牧副總理親自做,非常有力、妥當和令人信服。”

在中南海紫光閣,國務院總理給爸爸頒發了蓋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大紅印章的顧問正式聘書。爸爸受到國家這樣的聘書是第一次,據說,中國政府頒發這樣的聘書也是第一次!

爸爸多次興奮地說:“我是寧波的大使,寧波的事也是我的事。我願為寧波的百姓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