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寧波大使情(2)(1 / 2)

走了一天,晚上照例到客棧投宿。住下後發現貨物不對,青布包袱不見了,多了一個用錦被疊成的枕頭,打開一看,裏麵竟有一張五千兩銀子的彙票和二百兩白銀。他大吃一驚,估計是今早匆忙間拿錯了。他連忙查問同路商販,誰丟失了東西,結果無人回答。第二天,他丟下自己的生意,返回到天台的客棧,等候失主來認領。一連等了幾天,都不見有人來尋。沒有辦法,他隻好在客棧牆上寫明情況和認領的地址,挑著貨擔回到家中。

一年以後,有位福建木材商人找到包奎祉,他拿了青布包袱,證實了自己就是那位掉包人,請求歸還包裹。包奎祉很幹脆地拿出錦被枕頭歸還給其主人。這位木材商人見失物絲毫未損,當即拿出二百兩銀子以示謝意。包奎祉堅持不受,他笑著說:我留著幾千兩銀子等你來取,難道是為了你這二百兩銀子嗎?

木材商人被包奎祉的那份誠意深深感動,便邀請他一起做生意,幾年之後,包奎祉發了大財,成為遠近聞名的商人。

這位包奎祉就是爸爸的太祖。

包奎祉發財後,在家鄉買田置地,又蓋了一幢五間二弄一堂的新屋——許多年以後,爸爸就出生在這裏。

我想,人的身體有遺傳基因,那麼,道德人品,恐怕也有家風的遺傳基因。有這樣的祖先,也難怪爺爺的性格豪放,豁達樂觀,既善於經商,也樂善好施。

過去,爸爸曾多次對我講過,他認為家族中對他影響最大,並最引以為榮的是我的爺爺包兆龍。

爸爸對爺爺極為尊敬,他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養育他的父親。他捐資的飯店、圖書館、醫院等等都是以爺爺的名字命名,以此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

自從爸爸知道自己是包拯第29代孫後,更明白自己為什麼無論走到世界各地,無論是香港居民還是加入英國國籍,自己永遠無法忘記自己是中國人的原因!這正是包拯遺留下來的良好家風,一代傳一代,培養了他愛國愛鄉、正直勤奮、堅忍不拔的個性和儉樸嚴謹的生活習慣。

1987年10月10日,包拯包孝肅公墓在安徽合肥落成,爸爸親自趕到合肥參加儀式,並為在包孝肅公墓園內爺爺的青銅塑像揭幕,舉行了肅穆的儀式。

爸爸為爺爺青銅像寫了題詞:

“先父包兆龍老先生遺訓:葉落歸根建設家鄉熱愛祖國。”

至此,我才恍然大悟,為什麼爸爸知道自己是包拯後代時特別興奮。

這是爸爸始終愛國,一心報國的真正的根源啊!

同時,我也明白了,為什麼爸爸與鄧小平、盧家伯伯他們經曆那麼不同,卻能坐在一起,這是心想到一起的原因,說到底,他們都深愛自己的祖國,堅持改革開放,就是為讓中國富強,人民幸福,有了這個明確的大目標,有路,要堅決走;沒路,也勇敢地披荊斬棘闖出路來!

所以,當鄧小平請爸爸去寧波,他立即欣然同意。爸爸一向重視教育,他帶頭捐建寧波大學,但他明白,他最主要的任務:一是要團結世界的“寧波幫”回鄉建設;二是在寧波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及時排除阻力,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和力量,向鄧小平反映,爭取中央領導人的支持,想方設法克服障礙!

4.故鄉寧波的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您!

1984年寧波的對外開放和開發建設剛剛起步,既缺資金,又缺人才,爸爸了解到近百年來寧波人為了創辦大學經曆了“三起三落”的曲折過程,得知寧波有500萬人口,迄今還沒有一所合規模的綜合性大學,當即決定捐資2000萬美元在家鄉興建一所綜合性大學。

1984年12月20日,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爸爸時,爸爸激動地說:“寧波是我的故鄉,我已經40多年沒有回家鄉了。寧波有1萬多平方公裏,比香港大10倍。香港550萬人口,有4所大學;寧波500萬人口,沒有一所大學,所以我打算在寧波辦一所大學,希望得到鄧主席的支持。”

鄧公爽聲答道:“我讚成。”

他還高興地接受了包玉剛先生提出的為寧波大學題寫校名的請求。

此後,鄧公始終關注著寧波大學的創建工作。

1985年1月4日,鄧公在聽取協調小組組長穀牧的工作彙報時,又指示:“辦寧波大學的問題,包玉剛講,大學歸國家辦,他出錢,這是件好事。我答應給寧波大學題寫校名。你們應該督促有關方麵把這件事辦好。”

果然,1985年9月26日,鄧小平題寫的校名“寧波大學”四個字由李鵬總理交給寧波市委書記葛洪升帶回寧波。

一個月後,國務院代總理萬裏出席了寧波大學舉行的奠基典禮,並在由他主持召開的關於加快寧波經濟開發問題會議上,對寧波大學的辦學方向和管理體製等問題發表了重要講話。一年後,萬裏又一次蒞臨寧波大學出席開學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