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寧波大使情(1)(1 / 3)

1.帶動“寧波幫”

1984年以後,“寧波”這個城市的名字出現在爸爸話裏的頻率似乎越來越高,尤其在8月份他去北戴河見了鄧小平之後,寧波的事成了他十分關注的事,他仿佛與寧波市有了熱線,經常通電話,後來幹脆邀請寧波市市長到香港麵談。

我對爸爸這個舉動,感到奇怪。

寧波,對於爸爸來說是老家,是故鄉,但已是四十多年沒去過的地方。對於我們姐妹四人來說,因為從沒去過寧波,沒有任何記憶和感情。我們從小就在香港,從香港又走向世界,住美國,住百慕達、英國、奧地利,甚至法國、德國等,常四海為家,國際感強!

雖然,爸爸從小就向我們反複強調,我們是中國人,無論加入什麼國籍,無論成為哪個國家的媳婦,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不要忘記我們是中國人!但對寧波是自己故鄉的概念講得並不太多,唯一動感情是聽到寧波話,就想起祖父母,他們氣粗聲大,令我倍感親切。再者是聯想到媽媽喜歡吃的寧波“臭冬瓜”、“臭腐乳”、“臭豆腐”、“鹹菜幹”、“鹹蝦幹”等,光聽名字,我們姐妹都搖頭撇嘴,引起的隻是又臭又鹹的感覺,害得媽媽要常躲起來吃臭腐乳。

早在1983年,爸爸得悉自己患了肺癌。我們了解爸爸的堅強,不怕他憂心自己的病,隻擔心他不當一回事,依然操勞辛苦。我們幾姐妹和自己的夫婿,都意識到要更加努力工作,希望分擔爸爸的工作壓力,減少爸爸的工作量,勸他多多享受美好生活。

這時聽爸爸又熱心寧波的事,隻擔心他太累,所以我說:“爸爸,過去辛苦工作是為養家,沒辦法停,現在我們都長大了,爸爸身體又有病,為什麼仍要這麼操勞呢?忙香港的事就算了,現在又忙寧波幹什麼?!”

爸爸笑著說:

“公司有2000多人嘛,我們搞得好,大家也都好!再說我還要為國家做事!陪慶,你要知道,為寧波的事情忙,意義可非同一般啊!這是中國城市改革的突破口、實驗田啊!”

盧家伯伯告訴了爸爸許多背景資料,尤其是鄧小平這些年來的思考和講話,給爸爸極深刻的印象。

1979年4月,鄧小平在聽取廣東省主要領導人的彙報後說:可以劃出一塊地方叫做特區,過去陝甘寧就是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去搞,殺出一條血路來。

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具有深遠曆史意義的中國經濟特區正式宣告成立。

創辦經濟特區是對傳統理論和體製的突破,因此在經濟特區前進的道路上,阻力很大,困難很多。鄧小平一直關心經濟特區的建設,每當經濟特區發展到關鍵時刻,他都親臨指導,為經濟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指明方向。

為了城市改革開放繼續深入,避免爭論不休,鄧小平認為還是拿出榜樣來最好!在1984年4月初,北京召開了部分沿海開放城市領導幹部座談會。會後宣布了包括浙江寧波在內的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城市,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這是繼舉辦經濟特區之後,中國對外開放的又一重大戰略舉措,在國內外引起了相當的反響。

爸爸興奮地對我說:“陪慶,你不要以為寧波是我的老家,我才幫助;其實,我看得很清楚,寧波要在中國城市改革中當先行者的!這是寧波這個古老窮困卻也不乏活力的城市,贏得了一次曆史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鄧小平是希望通過寧波等14個城市的開放改革,為全國的城市改革做好樣板。據我了解,他希望我團結全世界的‘寧波幫’,幫寧波做好橋梁。這是對我極大的信任!我10月份就去寧波。”

我仍是堅持自己的看法:“爸爸,我擔心您身體,不要太勞累了!”

“和鄧小平主席比,我有什麼勞累的?!”爸爸講得很動情:“他80多歲的老人,經曆過多次磨難。現在手握大權,為何不好好安享晚年?為何還要冒著風險,搞改革開放?他自己有什麼所得?他這樣做完全是出於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責任感。為了使國家複興,他對個人名譽地位,對自己子孫後代的安危得失,並沒放在心上。得到這樣人的信任和囑托,我深感無限榮幸,沒有任何理由逃避和推辭吧!”

過去我一直認為爸爸心地善良,是看國內的生活太苦,所以想幫助國內,讓盧家伯伯等親戚朋友日子過得舒服一些。後來,跟著爸爸見鄧小平的次數多了,聽爸爸像上麵的話講得次數多了,心裏又有了新的疑問:爸爸和鄧小平兩人有完全不同的經曆,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可為什麼一見如故,暢所欲言,談話投機,心靈相通,大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