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寧波大使情(1)(2 / 3)

更令人難以解釋的是:兩人坐在一起,經常不用講話,要講時,他們是用普通話,一個是濃厚的四川口音,一個是有濃厚寧波口音的寧波話,但兩人的心就能相通。這真是一個不解之謎!這個謎底,也是直到爸爸第一次回寧波後我才解開。

“可能兩個人都抱著愛國之心,誌在開放中國、重建國家,使國家經濟繁榮、強盛,使所有中國人都可以抬頭麵對世界。”

2.故鄉最厚重的禮物

1984年10月,爸爸和媽媽第一次回寧波。爸爸與自己的兄弟姐妹同行,連已經在上海定居的老阿姨也帶上同回故鄉,但沒讓一個第二代去,更不要說第三代。

爸爸對我說過理由:因為他知道家鄉寧波是個小城市,與香港比一定還很落後。故居如何、祖墳情況、家鄉現狀,都不太清楚。他們這一代人,見過幾十年前國民黨時代家鄉窮困的樣子:鄉間狹窄泥濘的小道、故居閃爍昏黃的電燈、隻能燒木柴的土鍋、必須提到河邊刷洗的木馬桶……,現在即使還是窮,他們也不會太不習慣,兒不嫌母醜嘛!孫子孫女輩就難說了!

爸爸說:“你們這些孩子就完全不同了,都是在香港和國外長大的,一直在舒適優越的環境生活,女婿有兩個還是外國人,你們對過去沒印象,說不準就會被落後和貧困的現狀嚇走,可能對中國失望或產生什麼負麵作用。”

爸爸凡事總想得非常周到和全麵。當時的寧波確實很窮,1985年我們去寧波,參加寧波大學奠基儀式時,親眼看到,窄窄的馬路,街道兩旁都是小木棚房子,商店門麵很小,裏麵也都是黑漆漆的。聽說,市裏的財政基本上是吃飯財政,發發工資、維修維修街道,多少年沒變,全市隻有一條大馬路。城市建設還不如北方的一些小城市,人家至少馬路很寬闊。

媽媽回來說過,寧波不要說四星、五星級賓館,連三星級賓館也沒有,安排他們住的已是市裏最好的招待所,晚上老鼠叮叮咚咚地跑,大白天蟑螂在桌上爬,把她嚇得要命!

當然,這都擋不住寧波之行給爸爸和媽媽帶來的無比興奮。他們說起回故鄉,有許多難忘的記憶,但最溫馨的時刻,是走進故居裏他們兩人曾住過的房間。天哪!仿佛時光倒流40年!

那是故居二樓右邊的一個房間,媽媽一走進去,熱淚頓時湧滿眼眶,她激動地脫口而出:“玉剛,這就是我做新娘子的房間,這是我們結婚時的床!”望著那張精致的雕花木床依然那麼鮮亮!梳妝台、洗臉架、書桌一塵不染地依然放在當年的老地方,爸爸也激動得點頭!

直到20年後,因為常來常往,我已經成了寧波榮譽市民了,才知道,當年為了找到爸爸媽媽結婚的這張床,故鄉人還是費了很多周折。

原來,爸爸媽媽這張新婚時的古老精巧的木雕七彎梁床被賣掉多年,並且幾易其主。寧波市鎮海區僑辦,派出專人,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乘船趕往舟山群島,依照線索,走訪了好幾個漁村,最後終於在嵊泗縣的一個小島的漁民家裏找到了。

萬沒想到,那位漁民死活不讓贖回,理由也很簡單:原來老婆隻生女兒,買回這張床一睡,就給他生了一個胖小子!(滑稽的是,爸媽睡過的床,卻生了四個女兒。)

經過六次登門協商,後來,這家人終於同意接受僑辦用1200元為他買的新床,把自己花150元買來的這張舊床退還,讓它回到包家故居中。從爸爸媽媽見到自己成親時雕花木床的感動,可見故鄉人用心之真誠和成功!

第二天,爸爸媽媽及全家兄妹十多人,又來到包家村的神鍾山祭掃了已經修葺一新的祖墳。

當然,第一次寧波行,爸爸捐贈給故鄉的第一份真情,是寧波大學。從此結束了寧波沒有大學的曆史,圓了多少寧波學者的夢。爸爸說:“要現代化,教育是最重要的,沒有合格的人才,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在寧波辦大學,要辦就要辦成一流的大學,我不主辦,不過,我可以帶個頭。”

於是,1984年12月29日,就在中英正式簽訂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的當天晚上,爸爸捐資2000萬美元,在北京與寧波市人民政府耿典華市長簽訂了籌建寧波大學的正式協定。盧家伯伯稱讚說:“爸爸捐辦寧波大學,不僅是送給家鄉的一份厚禮,也是獻給改革開放的祖國的一份厚禮!”鄧小平也稱讚了爸爸,並在1985年9月18日親自揮筆題寫了“寧波大學”四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