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誌成是1978年中國恢複研究生製度後,清華大學高技術電壓專業培養的第一個博士。當時清華大學很重視他,很想找個機會送他到國外開闊視野,剛好第一屆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開始實施,經過學校推薦、考試、專家組考核,他被送去英國留學。
年已不惑的關院長,給我講述了自己去英國學習一年多的收獲:除了自己外語水平、科研能力有提高外,最大的收益是為中國和英國在這一專業上的交流打通了一個渠道。英國同行原來從沒接觸過中國人,對中國的實際情況一點都不了解,認為中國很窮很落後。經過一年多的共同工作,關誌成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紮實的科研基礎和積極主動性,在當時實驗室二十多個國家的研究生中,其表現首屈一指。
英國實驗室的教授感慨:“中國自己培養的博士,是能幹的,水平是高的,有很強的科研能力。你再多介紹幾個學者來吧!”
關誌成回國後,雙方保持了密切的聯係,中國又陸續派了七八個自己培養的博士生到英國這個實驗室,英國方麵也派學者到清華大學訪問。這對宣傳中國也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關誌成很真誠地說:
“雖然,其後去英國這個實驗室的七八位留學生,都不是用‘中英友好獎學金’去的,但是,我開了先河之後,他們都是拿到了不同渠道的英國資助。我相信,‘中英友好獎學金’資助去英國留學的1728名中國留學生中,不乏我這樣的人,成為開拓和發展中英友好科學文化交流的使者。時間越久,越能品味出包先生當年提議設立‘中英友好獎學金’的意義深遠,包先生為中國教育事業、中英兩國友誼所作的貢獻,將永載史冊!”
“中英友好獎學金”回歸學者,現在都是高校領導骨幹,包括北大、浙大、複旦大學、交通大學,其中不少擔任各省市領導,都任重道遠。2007年我到上海辦一所中小學,遇上好幾位政府人員,都是當時受益於這個獎學金的。
4.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
1980年10月下旬,應爸爸的邀請,六機部部長柴樹藩偕夫人陳欣女士前往大阪,參加大阪造船廠為爸爸的環球航運集團建造的一艘新船——27000噸散裝貨輪“世欣”號——的下水命名典禮。
在熱烈的掌聲和鼓樂聲中,柴夫人端莊地微笑著,從禮儀小姐送上的盤子裏拿起銀斧,砍斷纜繩,一瓶香檳酒迎向船頭撞去,船頭的一個大彩球立即打開,數十隻白鴿和彩色氣球、彩帶滿天飛舞,另一塊紅色的絨幕“嘩”地啟開,顯示出“世欣”號金色的中英文船名。
下水典禮結束後,爸爸請柴部長夫婦步入後艙,準備出席一個規模不大但自由、溫馨的自助餐會。
柴部長端著酒杯向爸爸開口:
“包先生,我與夫人商量過,我們二人雖然收入不高,但現在沒什麼負擔,我們死後將把生活節餘全部捐給國家教育事業。
小平同誌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很快,但教育還很滯後。你包先生這麼熱愛祖國,為什麼不給國家教育事業捐點錢?”
爸爸十分敬佩柴部長的為人,很樂意地表示:“你柴部長一句話,你要我捐什麼,我就捐什麼!”
“這太好了!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們六機部的直屬院校,你給上海交大捐一座圖書館或一座科研樓吧!”
爸爸問:“你講要捐多少?”
柴樹藩部長答:“1000萬美元。”
原來,柴部長看爸爸在北京捐獻1000萬美元建飯店,又知道爸爸向來熱心教育,便希望爸爸也能為上海交大捐資出力。
行前,柴部長與上海交大黨委書記鄧旭初商定:如果爸爸願意幫助交大,就建議他捐資1000萬美元建造一座現代化的圖書館。
爸爸當即表態:“我捐。”
“好!我知道包先生一貫重視教育,我先代表上海交大感謝你!”
爸爸腦筋轉得極快,考慮問題一向超前,立即當麵提出自己的要求,一是一,二是二:
“但我有三點希望,第一,新建的圖書館要適合學校的需要,經濟實用,不必過於豪華,不要超出預算;第二,希望以我父親包兆龍的名字命名;第三,請柴部長賜墨寶一幅,以圓收藏夙願。”
柴部長爽朗地笑了:“前兩條都能辦到,隻是我的字寫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