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強國抓教育(3)(2 / 2)

“柴部長不要過謙了,你第一次寫給我的毛筆字書信,至今我還像珍藏情書那樣保存著,請不要推辭了。”

爸爸的話俏皮、真切,柴樹藩部長哈哈大笑,欣然應允。

我很有幸跟著爸爸會見過許多客人,經常留意觀察,專注傾聽,我最強烈的感觸還是:爸爸真可謂才思敏捷、慷慨豪放、能言善語,魅力無窮。

1981年元旦過後,柴樹藩部長與上海交大黨委書記鄧旭初前往廣州,與爸爸會晤,正式達成了協定。

柴部長還將自己書寫的蘇軾的《赤壁懷古》贈送給爸爸。這裏,再提一下爸爸捐助的上海交大“包兆龍圖書館”。北京的兆龍飯店、上海交大包兆龍圖書館,雖說是同樣的名字,但進程卻大大不同。

上海交大包兆龍圖書館的圖紙設計了好幾個,請爺爺和爸爸定。可能是太酷愛航海事業了,爸爸毫不猶疑地選中了那個像巨輪一樣的圖書館造型。這也可能是因為爸爸對交通大學的航海係有很大期望,希望辦得更好,能夠配合中國海運業的發展吧!

圖書館建築麵積2.5萬平方米,樓高18層,內有學術報告廳,各種閱覽室,共有座位2400個,可藏書200萬冊,並配有電腦檢索係統、複印設備、縮微片的製作及閱讀設備、視聽設備,等等。該圖書館是當時國內最大、設施最現代化的大學圖書館。

1982年6月10日,柴樹藩部長和爸爸共同為“兆龍圖書館”奠基。上海市市長汪道涵、外交部顧問韓念龍、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總經理馮直和來自英國的知名人士、交大校友、中外記者以及上海交大的師生員工共4300多人參加了奠基儀式。

多種報紙報道評論說:“一座高校圖書館的奠基吸引了這麼多的中外賓客,恰恰證明了該事件的不同尋常。它首開中國高校解放後利用捐款改善辦學條件之先河,更何況捐資者是手持英國護照、赫赫有名的世界船王,其意義遠遠勝過了興建此建築本身。”

上海交大以此為開端,後來又吸納了大量的海內外捐贈。

柴樹藩部長有多年抓基本建設的經驗,他深知基建中超標超支是司空見慣的,因此,在圖書館建造過程中,他再三強調:“整個工程要嚴格遵循經濟、實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美觀的原則;支出不得超出預算,不得追加經費,總體計劃不要超過800萬美金,預留200萬美元以備用;三年時間完成。”

最終,包兆龍圖書館如期竣工,費用隻是原計劃的一半。節餘的捐款在一年後,又在交大閔行校區建造第二座圖書館。

可惜,第二座圖書館開幕典禮,爸爸已雲遊天國,我決定用爸爸的名字命名為“包玉剛圖書館”。

開幕時,我和三妹陪麗、四妹陪慧帶著爸爸的三個外孫(也就是與爸爸生肖一樣,同屬馬的四個外孫的其中三個)一同前往上海參加開幕典禮。三姐妹和孩子在爸爸的銅像前合影。

當日,我代表家族發言,請求與會的人靜默五分鍾來紀念爸爸。他的在天之靈一定非常滿意,一座包兆龍圖書館的錢能夠建出雙胞胎的包氏圖書館,建築比兆龍飯店有效益,建築材料質量好,而結構和裝修簡潔,既節省物料,也不影響設備的完整和使用者的閱讀情緒。後來,北京的清華、北大及全國多所大學都派人來上海交大參觀學習,吸收經驗。

爸爸當年捐建上海交大包兆龍圖書館,是了解到人才在改革開放中的重要性,當時還沒想到,這一座圖書館在中國大地上會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動,並引發了一場圖書館的現代化革命。

那時,爸爸已經感覺出,上海與北京地區的觀念不同,因此將有不同的發展結果,他自己做了一些調整,也把自己的感覺先講給盧家伯伯聽,後來又告知鄧小平。

雖然爸爸仙逝時,鄧小平的南方重要講話還沒發表,上海還未成為一個經濟開放的特區。但是,爸爸的看法是得到鄧小平的讚同的,隻是作為戰略家,為了穩妥,鄧小平隻能把一直為中國挑重擔、做大貢獻的上海,放在改革開放的第二步而已!

一位作家朋友感動地對我說:

“包氏家族又一次當了世界船王,是在知識海洋裏,為浙江寧波大學、浙江大學,為上海、為中國,打造出來一支新的,也是更輝煌的船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