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強國抓教育(2)(1 / 2)

1986年6月12日,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倫敦舉行。會議由爸爸擔任第一屆委員會主席並親自主持。會議確定了中方首席代表黃辛白和英方首席代表克裏斯賓·蒂克爾爵士為委員會副主席,中方代表孫敏先生、我(代表包玉剛爵士基金會)、英方代表羅傑·艾爾德爾博士為委員,大家就委員會的工作機製等事宜達成一致意見。從此之後的十年中,我全程參與了中英友好獎學金的實施過程。爸爸退休後,改由我做主席。黃辛白退休後,改由教委副主任韋鈺做副主席。

協定履行的十年中,有一段時間英國的經費沒有到位,撒切爾夫人從爸爸那裏知道消息後,還親自出馬做工作,表現得非常支持和重視。

事實證明,這份協定的簽訂,對促進中英雙方的溝通,增強兩國的友誼和信任,意義深遠,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應該說,由於兩國政府的重視,從1986年開始,“中英友好獎學金”執行得非常順利。中國每年都在全國考試中挑選,經專家組認真嚴格評定後,派出一百多名留學生到英國學習,而且大多數留學生也都能做到學成回國效力。

爸爸囑咐我:“你負責有關教育方麵捐助的管理,資助去外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無論是中英友好獎學金,還是包氏獎學金,你要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曆,號召和鼓勵他們以國家強盛為使命,學成都能回國效力,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發揮自己知識的力量!”

所以,無論是爸爸生前參加過的留學生座談會,還是各種紀念活動,“回國效力”,是爸爸及我們對留學生最大的期望。

記得1992年,在“中英友好獎學金”簽訂五周年的紀念活動上,我和妹夫鄭維健代表已經仙逝的父親出席。當時不少學者不願回國,教育部也特別擔心精英流失,我以“中英友好獎學金”主席身份發表了一篇講話,收錄在《紀念名冊》:

“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是包玉剛先生於1985年構思出來的,後來獲得中英兩國政府熱烈的支持,在1986年正式設立,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曆史了。

在這期間,超過1000名的中國優秀的研究生、學者被選派到英國的大學和其他高等學府深造。這批精英人才將是促進中國現代化的一支強有力的生力軍!作為這個獎學金計劃成員之一,代表包氏家族,我們借這個機會,在這本《紀念名冊》內,跟各位學者、研究生談談我們的感想,和對各位的期望。

在中英兩國政府和包玉剛爵士基金會三方麵正式簽署的,有關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的諒解備忘錄中,寫得很清楚:獎學金計劃的宗旨和目的,是為了“向中國赴英留學人員提供獎學金,使他們更好地為中國的現代化和發展作出貢獻,學成後回國效力”。這原是包玉剛先生生前最大的願望之一。

他對教育非常重視,認為培育人才是強國之本,知識就是力量,所以他畢生提倡教育,不遺餘力。很可惜,他不能親眼看到留學人員在學術上的傑出成就,否則他一定會感到自豪和萬分欣慰。

你們之中,有些已學成歸國,被派往重要的崗位上,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施展才智,積極作出貢獻。尚未完成學業的,則繼續努力,準備將來返國,利用在外國學到的知識,加入建設中國的行列。假如有少數人覺得在外國生活舒適,而樂不思蜀的話,我們也希望這隻是暫時的現象。

就拿我們自己的經驗來說吧,我們以前也曾在外國留學。當時香港的經濟環境和個人發展機會,遠遠比不上外國。但最後,像其他香港學生一樣,都先後返回香港,為香港的社會發展和繁榮盡一點力。回老家幫助發展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大家要明白,如果我們太注重“小我”,不肯為“大家”做出犧牲和貢獻,我們的國家便很難在國際競賽上,出人頭地,壯大、富強起來。

我們一定要將眼光放遠些。今天我們的環境,也許不是太理想,個人生活享受,也許不是太舒適,但隻要懷著愛國的熱忱,堅持建設祖國的宗旨,暫時的艱苦,不是什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