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強國抓教育(2)(2 / 2)

我們這一代,不要怕吃苦,因為我們努力的成果,下一代是會豐收的。我們的先人,包括鄧小平主席、包玉剛先生,為了我們也曾吃過不少苦頭,遭遇過不少挫折,但他們都挺起胸膛,堅毅地挺過去了,為的都是我們的幸福。現在我們又怎麼可以自私地為了個人生活的舒適,為自己的工作利益而找尋捷徑,違背國家的意旨和不顧下一代的幸福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們得到的獎學金,是國家為你們作了慷慨的投資,是英國政府盡力培訓你們,包玉剛爵士基金會同樣付出頗大的代價,現在是你們投身建設祖國的時候了,改革開放已經取得偉大的成就,現在祖國更需要你們這樣的人才,繼續把中國的建設推向前進。

最後,我們希望你們懷著崇高的愛國情懷,激發民族情操,以老一代科學家當年還知道回歸舊中國為榜樣,抱著為國家服務的宗旨,鑄就毫不動搖的信念,同時,也應該清楚記著“中英友好獎勵計劃”選派你們到英國留學和做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你們學成後回國,齊心協力加速中國現代化的進展!

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曆經十個寒暑,在1997年金秋收獲的季節結束,培養人數共計1700餘人。

會議開始前,中國教育委員會主任朱開軒先生心情很不平靜,他回憶起1991年6月15日時,與何晉秋教授應邀在香港拜會爸爸時的情景。

當時,你們一起共商本計劃下一步的安排。爸爸您對該計劃寄予厚望,並衷心希望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學員能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貢獻。這是中方代表與爸爸您最後一次的會晤。

在北京隆重的紀念大會上,中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韋鈺,充滿感情地緬懷了獎學金計劃的倡導者——包玉剛爵士。

她回顧十年來,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共資助1728名中國學者前往英國學習,已有近半數學員學成回國,在不同崗位發揮作用,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奉獻力量。我們為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感到欣慰。

從她的發言中我得知,自80年代初以來,中國有27萬留學人員奔赴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求學、深造。90年代初,鄧小平指出:“要作出貢獻,還是回國好。”一批又一批的學子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投身於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熱潮之中。

接受評估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91%的人認為他們從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中受益匪淺,通過在英國的進修學習及合作研究,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和思路;了解了國際學術新動態,進而開辟了新的研究課題和新的研究領域;96%的人認為他們在英國期間接受了係統的科研技能訓練,掌握了先進的儀器設備,這對於他們深化原在國內業已開展的課題研究大有裨益;不少人在留學期間取得了科研成果,完成了高水準的學術論文,並與國際學術界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合作關係。

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委員會英方主席、英國國際發展部次長約翰·威瑞克先生也發了言:

“我非常高興能參與紀念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這個傑出的、富有創新意義的活動。十年前,包玉剛爵士提出了設立本計劃的建議。中英兩國在曆史上就有著緊密的聯係,在這十年中,作為這計劃的合作方,包玉剛爵士基金會、英國政府及中國政府促成了中英兩國間非常有價值的文化交流。作為計劃的合作方之一,英國海外開發署加強了中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科學技術的發展力量,而英國高校也大大受益於來英學習的中國學者所帶來的文化的多元化及深刻內涵。我還要對英國文化委員會在這十年中對本計劃實施的有效管理工作表示謝意,我也相信本計劃已經大大地促進了中英兩國之間的關係。”

2004年5月20日晚上,在北京兆龍飯店19樓總統套間的家,我見了一個人,非常開心,我想爸爸也會有同感。

我見的這個人叫關誌成,他是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第一批去英國的中國博士,現在是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