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是根本
爸爸一共有七兄弟姐妹,住在窮困的寧波鎮海區。爸爸從小沒有上過好學校,也沒有上過大學,連中學未畢業就要出外工作,賺錢養家。
幸而,爸爸很好學,在香港時,不僅每天晚飯後散步聽英文錄音帶,而且好問,連我這不懂事的女兒,他一有機會也要問我,尤其是關於英國人的習慣嗜好的日常英文用語。
爸爸在武漢時,除了上班,還上夜校學英語,讀金融管理。如果不是年輕時好學,爸爸可能永遠隻會在祖父的鞋店裏工作,不會從事銀行管理,不會從重慶走到上海,又從上海跑到香港,更不會從事世界航運業,走向世界!
如果爸爸不重視教育,我們四姐妹就不可能都讀完大學,我更不可能讀完碩士。因為在那個十分重男輕女的時代,整個社會風氣,尤其是寧波女孩子,能識幾個字已經是不錯了,最重要的是嫁個好丈夫,三服:服從、服侍、做衣服,和四孝:孝敬父母、丈夫、子女和孫兒。但爸爸常提醒我,要有學問才能自立,不要像你媽媽一樣,她是舊一輩女人。
爸爸從事海運,完全是自己拚命自學出來的。他還首辦了培養海員的學校,也曾捐助香港的專業教育事業。
所以,當他從盧家伯伯那裏聽到鄧小平重視教育,對中國高教事業提出了一些果斷決策時,顯得特別高興。
盧家伯伯告訴爸爸:
教育部組織了座談會,鄧小平每會必到,從沒遲到早退,他親自傾聽每個人的講話。他大部分時間是聽大家意見,不做指導性的發言。
當時,武漢大學一位副教授發言可謂一針見血:“中國高校碰到很大困難,招進來的學生程度參差不齊。像工廠裏的產品,若不經過檢驗,不能保證好產品質量。由於1966年廢除了高考製度。中學生覺得學習並不重要,有關係就行,社會上沒有好的學習風氣。如果不恢複高考,不能保證進校學生的水平,教育水平便沒法提高。社會上大有人才,但不少人沒有辦法進學校受教育。”
該副教授講完,大家紛紛回應,鄧小平聽得很高興,誇獎他講得好!
接著問教育部部長:
“劉西堯,今年恢複高考恐怕來不及了吧?”劉部長回答說:“還來得及!”與會的教授們也都說:“來得及,來得及!”
就在關鍵時刻,鄧小平一錘定音:“那麼就今年恢複高考!”鄧小平的果斷決定,得到全場熱烈鼓掌。
於是,1977年10月12日宣布恢複高考,高校重新走向正規發展。
鄧小平虛心聽取意見,關鍵時敢於拍板,果斷扶正了教育的發展方向。
1978年6月,鄧小平提出:增加派遣留學生,要成千上萬地派,不是隻派十個八個。在這方麵多花錢是值得的。這是五年內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現在我們邁的步子太小,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依據鄧小平的意見,中國派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共2000人,到國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當時有人提出憂慮,派出去後不回來怎麼辦?
鄧小平就說:不回來?回來一半也行嘛!
實際上,派出去的2000名留學生幾乎全部回來了,都成了各個單位的業務骨幹。
1984年10月1日,國慶遊行,當首都科技隊伍走到金水橋頭進入天安門廣場時,北京大學遊行隊伍中突然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一時間,廣場上掌聲歡呼聲雷動。鄧小平微笑著向遊行隊伍招手呢!原來,北大同學借此機會表達當代大學生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讚美,向製訂這些政策的黨中央領導表示敬意!
爸爸一直很佩服鄧小平剛強不屈的性格,也不乏靈活和忍辱負重。局勢不利時講究策略,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需讓步就讓步。他更能靈活地根據中國當時的形勢,作出最正確的決策,提出改革開放的政策,從不固守教條。
2.包兆龍包玉剛留學生獎學金,花落浙大
“英雄所見略同!”爸爸也早看出中國改革和建設,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每當爸爸得悉妻子、女兒對中國的種種批評,他的答案總是,因為中國沒有好好地去培養下一代。
他首先想到的,是以爺爺的名義,向中國教育部捐贈了100萬美元,成立了“包兆龍留學生獎學金”。
雖然與後來港澳同胞和海外華人捐贈的數目相比,100萬美元不是個大數目,但卻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最早向國內教育部門捐贈的一筆款項,也是80年代初有著不同價值的1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