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赤子之心的華人主席:非官部部長(1)(2 / 3)

“需要我怎麼幫你?”沈弼問。

“我需要借15億現金。”爸爸說得很幹脆。

“沒問題!”出於對爸爸良好信譽的堅信和曆來合作的愉快經驗,沈弼一口答應。

有了彙豐銀行15億港幣的支持,爸爸可謂穩操勝券。

不過,為了不“打草驚蛇”,爸爸讓海文從倫敦回香港,他自己則在倫敦買了一張飛往瑞士蘇黎世(Zurich)的機票,交代妹夫在香港向瑞士航空公司訂了兩張蘇黎世飛香港的連位頭等艙的機票(因為在香港很容易查到英航和國泰航空的乘客名單)。神不知鬼不覺,爸爸在星期天上午已經飛抵香港了。

當然,細心的爸爸也沒忘記打電報給墨西哥總統,對不能如期赴約表示了歉意。他到達香港,不像平常般立刻回家,而是在希爾頓酒店訂了一個套房,下機後,立即往酒店遊泳,然後爸爸與兩個女婿,跟已經等候在那裏的包氏集團的律師與財務顧問開會,吳光正已安排一切。

後來,海文電話告訴我,他是第一次麵臨這樣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心裏真是非常緊張。爸爸當時還先在酒店內的泳池遊泳及進行一下跳繩運動,便精神抖擻地上陣了。

爸爸確有大將風度,他鎮定自若,態度果斷,要求也十分明確:“怡和洋行氣焰囂張,我就不相信不能撼它一次!這次反收購要百分之百成功!我們應該出什麼價?”

獲多利(Wardley)財務公司總經理朗德斯(Rondis)先生說:“置地提出的所謂100元收購一股,是用股票和債券作交換,不能馬上見到實惠的。我們出現金,即使報價90元,也有把握成功。”

海文和妹夫吳光正都直點頭。

爸爸要求更高:

“我不想這場戰役拖得太久,要速戰速決。朗德斯先生,你看我們出到什麼價錢,才能讓置地完全沒有反收購的機會?”

朗德斯回答肯定:

“如果我們出價每股105元,對手絕對沒有還擊的可能!”爸爸當日最初買入的九龍倉股為13元一股,李嘉誠轉讓給爸爸的第二批九龍倉股約為23元一股,使爸爸擁有20%股權,但這時提出的價格竟為105元一股。

海文心裏一算:105元與90元相差15元,這意味著收購2000萬股,須多付出3億港幣。在1980年的香港,這真算是個天文數字!他後來對我說,如果由他來決定,他一定選90元,而不選105元。因為爸爸的條件很好,價格低一點也會成功。

當時,爸爸卻手一揮,果斷地說:“那就出105元一股好了!就這樣定了!”

當天晚上,在記者招待會上,爸爸宣布以個人和家族的名義,動用22億元港元現金,作價每股105元收購2000萬股九龍倉股票,把所持股份提高至49%。收購期隻在周一、周二兩天。其次,不買入怡和及置地手上的九龍倉股份。另外,爸爸還在各大報紙上刊登大幅廣告,宣布了反收購行動。

雖然,置地在好幾天前已發起宣傳攻勢,但九龍倉大部分小股東仍按兵不動,等待著爸爸公布收購方案。原因也很簡單,小股東們多是華人,早就對置地管理九龍倉的方法不滿,期望爸爸在這場較量中勝出。

爸爸自從成為第一位華人“世界船王”後,又創造了一次“登陸”奇跡!成為首位在股票市場中戰勝英資大洋行的華人。

從正式開始收購至收購結束,隻用了一個多小時。上午九時之前,香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收購戰宣布結束。當時的報章是這樣形容:“包玉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一場漂亮、幹淨利落的世紀收購戰!”可見當時市場的反應非常熱烈。

爸爸成為九龍倉第一位華人主席。

雖然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在我生命中有重要意義的兩個男人對此事說的話,至今仍銘記在我的心中:爸爸感慨地對我說:

“陪慶,我總算為中國人爭了口氣。”

丈夫海文則說:

“參與收購九龍倉一戰,在整個過程上學到很多東西。不過,下次收購大公司應該付少一點錢了。”

2004年,我去拜訪李嘉誠先生,他親口談道,收購九龍倉後,在收購會德豐時,爸爸又得到李先生鼎力相助。

會德豐(Whee lock Marden)也是當日四大英資洋行之一,大股東是馬登(Marden)家族。由父親(G.E.Marden)創業,第二代(JohnMar‐den)守業,但成績一般,第二代馬登決定提早退休,把私下擁有的股份賣給新加坡人Khoo Teck Puat,Khoo繼續收買其他股東的股份,後來遇著馬登的拍檔張玉良。他不願意賣給Khoo先生,屬意把他持有的34%股份轉讓給李先生,繼而經李先生極力推薦,結果賣給了爸爸。爸爸以九龍倉公司名義買入會德豐,作價港幣26億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