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赤子之心的華人主席:非官部部長(1)(1 / 3)

1.一場股戰,成為英資大商行首位華人主席

爸爸一輩子沒當過官,但爸爸在生命的最後十年中,所關心所操心的事,就仿佛在盡一個非官部部長的職責,隻要是對中國有好處的事,隻要是能為中國人爭氣、爭利益的事,對穩定、繁榮香港有利的事,對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尤其是與英國相互了解發展友好關係的事,他都會不厭其煩,盡力管、盡力做,有時甚至不計成本也誌在必得。他不但是英資銀行香港彙豐銀行首位華人董事(後來還成為副董事長),更在1978年,經過一連串激烈商戰,收購了英資大洋行九龍倉。

九龍倉是一家有百年曆史的英資洋行,它與置地由當時香港四大英資洋行之一的怡和集團(Jardine)掌控。怡和是英國凱瑟克(Keswick)家族掌控的公司。九龍倉名下有一些價值不菲的碼頭、酒店、倉庫、電車、渡海輪等。對於爸爸而言,購買九龍倉股票,無疑是把自己龐大的資產轉移到陸地的一個好機會,因為購買股票,比直接投資其他生意見效、回本快,因為人力物力都已到位,況且九龍倉本身也是一家實力雄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

爸爸收購九龍倉,還引出一段與李嘉誠先生的友誼。(在香港,爸爸與李先生一個是從事航運,一個是經營地產的巨商。)爸爸雖然年長十歲,但兩人的經商眼光同等出色。李嘉誠先生知道我爸爸愛國愛鄉、為人正直,也完全相信爸爸的經營能力和誠信。兩人常相約在家旁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交往十分投契,大家都坦誠相待,彼此從不計較,李先生對爸爸的登陸發展計劃也早有所聞。

李先生也一直買入已經上市的九龍倉股票,到1978年中,李先生持有九龍倉約10%股份。

1978年7月,爸爸與李先生在中環文華酒店一間客廳裏,曾有一次比較秘密的談話,僅用了幾分鍾時間,就達成了一個重要協定:李先生將手上的九龍倉股份轉讓給爸爸。

爸爸1978年中先購入李嘉誠手上的九龍倉股份,繼續在市場上買入更多的九龍倉股,直至年中他持有20%,順利加入了九龍倉董事局,奠定了基礎,並由女婿吳光正在董事局擔任董事。哪知不久他發覺情況不簡單,看出另一大股東置地有敵對的傾向。當時,香港輿論界把這場爭奪戰宣揚得沸沸揚揚。

1980年置地提出增購九龍倉股至49%,並趁爸爸不在香港的周五宣布,計為“攻其無備”。怡和以為這次行動能成功把爸爸的股權奪回。香港市民都非常關注此事,都希望我爸爸能贏,因為爸爸是中國人,更因為他是第一個華人世界船王,有崇高的威望。

當時,我和丈夫住在英國,接到爸爸的電話,他將前來歐洲,逗留十日左右,參加幾項活動:首先,第一站,是到巴黎出席一個國際油輪協會(Intertanko)的會議。他是這個協會的主席,非去不可。

第二站,是到德國法蘭克福,參加一個銀行界的重要會議。爸爸的業務與銀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他又是彙豐銀行的副主席,也是美國大通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的國際顧問,這個會自然少不了他的份兒。

第三站,是到倫敦我們家裏。因為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將至,倫敦華人為熱熱鬧鬧過節,舉辦一個規模盛大的“賽龍舟會”,盛情邀請爸爸出席。

最後是到美洲,會見墨西哥總統保迪羅。

記得爸爸從巴黎到英國倫敦前兩天,打電話到我們倫敦的家,不巧那晚我和海文都不在家,是我大兒子包文剛接的(20年後,也是這個兒子繼承了他爺爺、爸爸的事業)。

聽出爺爺有點著急,十歲的兒子很懂事地問道:“爺爺,我能幫你做點什麼?”

“你能幫我查兩位先生倫敦家裏的電話號碼嗎?一位是彙豐銀行主席沈弼(Sandberg)先生,一位是副董事長博伊(Boyer)先生。”

“爺爺請您稍等!”兒子立即找出我的通訊錄,迅速查出了電話號碼,準確地報給了爺爺。

根據電話號碼,爸爸當即與這兩位先生通了電話,約好了第二天在倫敦見麵的時間。

爸爸後來非常欣慰地誇獎我的兒子:“孩子長大了,已經能幫忙做大事了!”原來這兩個電話非常關鍵。

因為,怡和洋行趁爸爸不在香港,周六在幾家報紙上宣布出巨資收購九龍倉股票:他們願意以兩股作價$12.2的置地股票,外加一張麵值$75.6的無抵押債券,合計共100元的代價,換一股麵值僅10元的九龍倉股票。在香港已經引起了“地震”。

妹夫吳光正來電話,焦急地催爸爸趕緊回香港。

在巴黎的爸爸十分鎮定,胸有成竹,他吩咐妹夫在香港做好一切準備的同時,趕到倫敦,如約見到了彙豐銀行的兩位老朋友沈弼、博伊,如實講了香港正在發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