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鄧小平曾算過一筆賬:
一個旅行者花費1000美元,一年接待1000萬旅遊者,就有100億美元收入。就算接待一半,也可以賺50億美元。要力爭本世紀末達到這個創彙目標。
曆史的事實又是怎麼樣呢?
1978年,境外來華旅遊的隻有22.96萬人次,旅遊外彙收入隻有2.63億美元。
到1996年,中國旅遊外彙收入突破100億美元,提前四年實現了鄧小平提出的“到本世紀末旅遊創彙達到100億美元”的目標。爸爸和鄧小平、盧家伯伯在天之靈,終於可以看到他們當日的視野是正確的。
到2002年,中國接待入境旅遊總人數已達9791萬人次,實現創彙204億美元。
4.又結識一個實幹的朋友
1978年爸爸經過北京之行,耳聞目睹了國內改革開放的決心。
他說:
“香港是進出中國的門戶,是中國產品的重要市場,也是中國貨物推向世界市場的通道。香港也是中國外彙收入的重要來源,對中國的商業和經濟發展,包括專業技巧的提高、人員的訓練,貢獻巨大。香港確是國際機構與中國貿易及交往的重要橋梁。”
在香港的各種活動場合,爸爸還多次表示:“我在中國的土地上長大,應該為中國做點事。中國有10億人口,資源豐富,海岸線長,發展航運有很多有利條件。”
1979年,當時中國的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出席英女王舉行的宴會,爸爸應邀作陪。爸爸回來後興奮地告訴我,席間,他得到了華國鋒總理的單獨接見。他帶著很重的寧波口音說普通話,使得華國鋒開心大笑呢。他向中國領導人表示,在適當的時候願意為中國的航運業做點事。華國鋒總理單獨接見爸爸的消息,立刻在英國、香港等地引起了轟動,報社記者要求采訪的電話,接連不斷。爸爸召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在招待會上明確表示:
“我生在中國,長在中國,我的根在中國,支持祖國四化建設,我責無旁貸。”
爸爸還告訴記者,他將積極回應中國主要領導人要求海外華人積極參加祖國四化建設的號召,在造船、航運、租船等方麵與中國進行合作。這件事也打動了很多香港人和華僑之心,他們當中大多數是當年從內地移居香港或海外的,難免都有戒心,國內的政策還會三翻四覆嗎?
很多人都采取觀望的態度,看看爸爸下一步會如何做。
爸爸回香港後不久,盧家伯伯也到香港公幹,與爸爸在家中見麵時心情激動:“玉剛,我已經看到儂在英國記者會上的講話了,講得很好啊!船舶工業要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國的船舶要出口,要打進國際市場!玉剛,儂要與國內的航運造船業合作,我給你介紹個好朋友。就是我提到的六機部部長柴樹藩。這可是個幹事業的能人!”
“柴樹藩部長比儂年長十歲,出生在煙台。家境十分貧寒,父親先是在碼頭扛大包,後來開了個火燒鋪,節衣縮食,把柴樹藩送入私立煙台養正小學讀書。柴的成績優秀,年年都是考第一。後來赴京趕考,他一連報考了清華、燕京(今北大),都是金榜題名。隻因學費太高,家裏無力承擔,他唯有忍痛棄學。
後來,他無意中得到一張稅務專門學校的招生簡章,該校不收學費,還包學生食宿,每年還提供每個學生四套製服。此外,這學校是專門為海關培養人才的,學生畢業後就業有保障,是‘金飯碗’之機會。
報考此學校的2000人中,隻錄取160人,柴樹藩成績又是名列第一。在稅校畢業,柴樹藩到了天津海關緝私處工作。當時的海關常利用特權,和外國洋行、輪船公司內外勾結,狼狽為奸。柴樹藩看到種種黑幕,大感不平,渴望能揚帆起航,尋找理想。
抗戰開始,他投奔革命,以身許國,從未奢望能活到抗戰勝利。但他終於目睹新中國的成立,而且活到70多歲。”
盧家伯伯喝口茶,繼續動情地介紹:“60年代,我一個老朋友曾與柴樹藩一起在國家計委工作過,提到柴樹藩,就伸出大拇指。
柴樹藩經過調查研究,向李富春副總理建議國家計委考慮從資本主義國家進口製造化纖、化肥和石油裂解的設備,從根本上提高我國的化學工業。他這封信由李富春轉給了周總理,周總理立即開會聽取彙報,決定成立一個化纖小組和一個化肥小組,由柴樹藩任組長。
改革開放後,中央就是看準了柴樹藩有思想、有魄力,任命他為六機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