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胸懷報國誌(2)(2 / 3)

“三阿哥,你了解我的心嗎?我想留在銀行,是想用自己的才華、能力為國家做事啊,無論誰領導國家,總要辦銀行嘛!”

“我當然了解你的心了!”盧家伯伯說,“不過,我看你最合適是到香港去做生意,當資本家!賺了錢,也一定有機會為國家做事嘛!”

沉思中的爸爸終於默默地點頭。

爸爸亦曾當我的麵讚揚過盧家伯伯的氣魄和魅力:“記得在重慶,盧家伯伯與我和另一個朋友商量收購一家錢莊,已預付資金100萬法幣。

第二天,盧家伯伯不放心,親自又去查底賬,發現錢莊負債累累,當即決斷:錢莊不買了!已付款項,均由廣大華行支出。

不久,錢莊破產,若不是盧家伯伯當機立斷,我們三個人的損失將不可計數。

1944年,盧家伯伯一下子抽出廣大華行三分之二的資金投往美國。

商界朋友紛紛譏笑他:

盧緒章是發瘋了,幾十萬美金白白往太平洋裏扔。

誰料不到一年,抗戰勝利,當商界朋友爭先恐後湧回上海,忙著買屋安排家眷時,廣大華行第一批進口的西藥已從美國轉運抵滬,頃刻間一搶而空。眾人眼睜睜地望著廣大華行大發一筆橫財。”

爸爸對盧家伯伯的遠見和果斷,讚賞不已。

當然,當年爸爸並不知道盧家伯伯的“廬山真麵目”。不知道身在內地重慶的盧家伯伯經常出入重慶紅岩村,從看到的國際戰報和發自延安的文件中,對國際局勢和世界大戰的進展情況了解及時,當然有前瞻的目光。

但是,爸爸從盧家伯伯身上學到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是:無論是搞銀行、金融還是經商做生意,都要了解世界、國家的大局,都要像盧大哥那樣有眼光,廣交朋友,才能做成大事。

當然,爸爸在而立之年拋棄自己心愛的事業,一切從零開始,這並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和思考,爸爸終於做出抉擇。

1948年底,吳國楨市長辦公桌上放了一份爸爸的辭呈。

吳市長好話說盡,挽留再三,爸爸堅持不變。

吳市長無奈,隻得批準。

後來,僅過兩個多月,吳國楨也覺得自己黔驢技窮,同樣選擇了辭職的出路。

3.我最想見三阿哥

年輕時的爸爸一直專心銀行業務,對政治不大感興趣。

那位他一向敬重的廣大華行總經理盧緒章,他的三阿哥(他一直以為盧去南朝鮮做生意了)的大名突然出現在共產黨上海市委名單中,爸爸才恍然大悟,原來六七年前在重慶,在上海自己就認識和接觸過共產黨了!

爸爸真沒想到盧緒章、楊延修、張平、舒自清,這些誌同道合、朝夕相處了七八年的親戚、朋友,竟都是共產黨員。

爸爸更沒想到,盧緒章等幾位將自費創立,自己辛苦經營一二十年的廣大華行幾百萬美元的資產,全部繳給共產黨組織,每人隻拿了一千港元安家費,除此,兩袖清風。

爸爸尤其沒想到,在廣大華行中所有非共產黨員的群眾的股份,連本帶利,一文不少如數發還,並沒沒收。

由此,爸爸敬佩共產黨裏忠臣多,能人多,廉潔為民、高尚無私的人多。

爸爸雖然從沒參政,但他一直熱愛著自己的祖國。他對國民黨非常失望,政府一直未能讓中國強大起來,並且無能力抗日,國富也未能引至民間。而共產黨總算讓人看到了興國的希望。

爸爸一向講究實際行動,不愛講空口漂亮話。在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首次發行建設公債時,爸爸立即自覺自願認購港幣數十萬元。

爸爸在香港開設進出口公司,他曾親自也多次派伯忠姑父去廣州聯係,幫助國家進口被美國封鎖的鋼材、棉花、黃豆、藥品等緊缺物資。

當然,當年為盧家伯伯的才幹和品德所感動、所征服的人又何止爸爸一個人。

1964年,盧家伯伯出訪歸國路經香港,爸爸登門看望。

盧家伯伯仍像當年一樣英俊,隻是蒼老了,仍是直爽坦率,他直言不諱地告誡爸爸:“錢要賺,國還是要愛。”

爸爸讚同:

“盡管我加入英國籍,中國依然是我的故鄉,我期待國家強盛,我一定積極考慮以適當的辦法,為中國的繁榮貢獻力量。”

誰料兩年後發生了“文化大革命”。

香港報紙長篇累牘報道國內“文革”情況,今天打倒這個,明天打倒那個。國內報紙上再也找不到外貿部副部長盧緒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