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師傅名不虛傳,爽然應諾為之改裝。兩天後,修改好的西裝送到,這位印度大使試穿了,不但表示滿意,而且約請餘師傅為他的嶽父、妻子、兄弟和兒子各做一套西裝。
餘師傅出色完成了上述製裝任務後,這位印度大使又給中國外交部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他到過很多國家,做過、買過很多套西裝,但從來沒有穿到過這樣漂亮、舒適、挺括的西裝。(2)
作為一個個案,已經圓滿終結了。但這件事卻引起了周恩來總理的深度思考。他熟知,北京市也不乏有名的紅幫裁縫,但卻沒有進行合理有效的構建組合,整體水平還不夠要求;他同樣熟知,新中國成立前和新中國成立後,上海市聚集了很多紅幫名人名店,頂級人物大部分都在上海各服裝店(公司)工作,像餘元芳這樣的“聖手”,那是成百上千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德藝雙馨的中國現代服裝的開拓者,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作出過多種貢獻。於是周總理提出了“繁榮首都服務行業”的原則,囑咐紅幫裁縫師傅“千萬不要把海派西服的特點搞丟嘍,也要把首都的服裝業帶動起來,搞上去嘛!”(3)
根據周總理的指示,北京市很快和上海市協商,決定邀請上海的紅幫名師名店進京,並很快做好落實工作。為做好這項工作,各方麵都作了周到安排,連進京人員的差旅費、進京後的生活安排、進京後的工資待遇,以及一年之內,將進京人員的家屬全部遷到北京等等,都妥善安排了,所以從考察到定店定人以及搬遷的一切準備工作,1周內便順利完成,第一批100多人隨即踏上了進京的旅程。其後不到1個月,第二批進京人員也到了北京。先後兩批,上海遷京的服裝店共21家,職工共208人。為了繁榮、提升首都的服裝業,實行強強聯合,21家重組成7個地方國營的服裝店:“雷蒙”、“波緯”、“藍天”、“造寸”、“萬國”、“金泰”,開始他們的新的創業曆程。這一年秋天,12名紅幫高手進了“中南海”,在中央辦公廳下屬的一個部門下組建了一個服裝加工部,開始他們獨特的製裝工作。1958年,再次重新組合,7家服裝店重組為“友誼”和“友聯”兩大家。其後,在“文革”期間,又組建成北京市紅都服裝公司,1993年又更名為紅都時裝集團公司。
關於“紅都”的命名,也有一些故事。公司組建時,命名是頗費思量的。
在討論過程中,大家提出過多種命名建議。雷蒙服裝廠的鄭祖芳還特地騎著自行車,跑了北京的許多條大街,尋求命名方法。他看了很多商店的新招牌,有的改作“紅衛”,有的改作“人民”,有的改作“首都”。想來想去,他從離滬進京的初衷想下來,想到周總理的諄諄囑咐,認為公司是在新中國的首都組建的,為什麼不叫“紅都”呢?這個名稱既有意義,又很響亮,又和別的商店名稱不同。他將這個想法告訴大家,大家一致表示讚同。於是,“紅都服裝公司”的名稱誕生了!
名至實歸,公司成立之後,紅幫老師傅和紅幫傳人,繼續發揚紅幫的創業、創新的優良傳統,兢兢業業,名實兩副,為提升我國服裝業的水平、樹立中國人的新的服裝形象,作出了多方麵的貢獻。
為了敘述方便,我們還是以“紅都”先後3任著名經理為線索展示他們的業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