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攀登服裝科技高峰——戴永甫與“D式裁剪”(2)(2 / 2)

從開始研究服裝裁剪技術到D式裁剪開創性成果的取得,戴永甫一直將教學作為與科研緊密相連的重要工作,一方麵教學相長,在教學中可以不斷促進、完善研究成果;另一方麵以教育興業,隻有傳授研究成果,將之用於實踐,才能真正實現科研的價值,促進本業的發展。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D式裁剪學習班的輝煌時期,培養了眾多學生,如同江繼明、柴建明一樣,他們得到戴老師的悉心指導、熱心關懷與精神鼓舞。這些學生遍布於服裝行業的各個崗位,他們後來大多擔任本單位的技術骨幹,對80年代以後我國服裝業的振興起到重要的技術支持作用。

五、影響與評價

在服裝科學技術探索的道路上,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不斷深入、不斷創新,是戴永甫畢生的追求;以無私廣博之心,重視職業教育,推廣傳播新技術,培育新人,是他的人生理想。縱觀中國近現代服裝裁剪技術發展的曆程,D式裁剪法應是一個重要的轉折,一個時代的突破,它標誌著中國裁剪技術人已經擺脫了傳統西方裁剪的思維方式,也擺脫了傳統中國裁縫隻重其表、不求科學的經驗主義,以中國人的智慧,並以科學實證的方法,開始走上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同時,我們也可從D式裁剪法的研究過程中,理出一條新中國成立後到20世紀80年代服裝業開始走向繁榮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國服裝科技發展的清晰脈絡。

D式裁剪法不但在當時的業內掀起一陣創新潮,成果引起媒體密切關注,著述多次再版,屢獲嘉獎,學習班成員遍布各地等等,而且這項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成為後人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如紅幫傳人江繼明在D式裁剪法的基礎上發明了簡單易學的“折紙裁剪法”,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王益正在戴永甫“袖係體表展開的結構關係”的基礎上,引入了“格度”、“柱麵”概念,創立了“衣型柱麵造型體係”,其較強的理論性與可操作性在服裝教育、生產運用及科學研究應用等領域顯示出其獨特的優越性。正是在D式裁剪法深厚理論的基礎上和戴永甫科研精神的激勵下,一代代新人才能取得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如果說戴永甫的D式裁剪法對我國20世紀80年代裁剪技術的革新、服裝產業的促進曾有過卓越的貢獻,那麼他的研究成果所留給後人的啟示及其創新、鑽研的精神和科學、嚴謹的態度,則是一筆無價的物質與精神財富。

戴永甫是紅幫群體中一位傑出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這個群體所具有的科學探索、開拓超越的紅幫精神,正是這種科學精神,哺育、激勵了新時期的紅幫傳人;也正是這些戴永甫式的紅幫人,推動著中國服裝科技與教育的不斷發展。

【注釋】

(1)見《解放日報》1984年2月21日記者金介武的報導。

(2)1998年寧波服裝博物館工作人員赴上海戴永甫家中采訪資料。

(3)《解放日報》1984年2月21日。

(4)《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後記”。

(5)《解放日報》1984年2月21日。

(6)電話采訪紅幫傳人江繼明(上海第一屆服裝裁剪班學員)2010年8月5日上午9:00-9:30。

(7)《解放日報》1984年2月21日。

(8)采訪任雅戈爾西服部技術主管柴建明,2010年4月25日下午1:30-4:00,寧波。

【主要參考文獻】

[1]《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2]《怎樣學習裁剪》,上海文化出版社1956年版。

[3]《永甫裁剪法》,永甫服裝裁剪專修班,1954年4月印行。

[4]金介武:《讓服裝裁剪進入科技行列:訪“D式裁剪法”創始人戴永甫》,《解放日報》1984年2月21日。

[5]季學源、陳萬豐:《紅幫服裝史》,寧波出版社2003年版。

[6]劉雲華:《紅幫裁縫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