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攀登服裝科技高峰——戴永甫與“D式裁剪”(2)(1 / 2)

假定人的實際胸圍是80厘米,手臂圍26.7厘米,胸圍放鬆量20厘米,它的2/3是手臂的放鬆量13.3厘米,與手臂圍26.7厘米相加就是衣片的袖子維度40厘米。然後用這個數字反過來求證衣片的半胸圍量,衣片的胸圍量是淨胸圍80厘米與放鬆量20厘米之和100厘米,半胸圍量是50厘米,50厘米的2/3是33.3厘米,小於袖子緯度40厘米,因此以半胸圍量計算袖子的尺寸不與實際量相符,隻有50厘米再加上10厘米,60厘米的2/3才是40厘米,那麼這10厘米在“D式裁剪法”中就被稱為“增值”,用字母礖表示。(4)增值量的大小因服裝款式的不同而變。

用字母“D”來表示“袖隆基數”的原因,戴永甫曾風趣的解釋道:“胸圍用B表示,那麼胸圍的一半就是D了。”(5)由於D字又恰與戴永甫姓字的第一個字母相同,因此業內公認D字就是戴式裁剪法的代稱。

由D式裁剪法中函數關係式的推導可知,戴永甫尋求新式服裝裁剪方法的過程完全源於對真實人體的研究,是圍繞人體胳膊各部分尺寸與半胸圍的比例關係以及胳膊的活動規律所得,具有可靠的科學依據。其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獨具中國智慧,中國俗語道“擒賊先擒王”,戴永甫就是抓住問題的關鍵,攻其要點,解決了當時最棘手的袖係裁剪問題。與《西服裁剪指南》相比,“D式裁剪法”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其科學性、係統性、便捷性方麵都有所超越,打破了西方三角式裁剪法曾在國內創下的神話,開辟了一條完全創新的道路。

3.研究第三階段——繼續嚴謹精確

從20世紀70年代末“D式裁剪”的第一次問世到1988年《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的正式出版,戴永甫又花費將近10年的時間,將D式裁剪中的函數關係進一步完善,使之更加精確。

與《D式服裝裁剪藍圖》、《D式裁剪》中的裁剪圖比較,《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的基本格局未發生任何變化,但其中的數據卻有了以下微妙的改變:前袖窿寬由0.1D+0.1(市寸)變為0.11D;袖山由0.2D變為0.22D;後橫開領由0.2L-0.2市寸到0.18L,最後0.19L;後直開領由0.2L-0.2(市寸)/3到0.18L/3,最後0.19L/3;前橫開領由0.2L+0.1(市寸)變為0.18L;前直開領0.2L-0.1市寸變為0.19L。

以上數據的變化結果表明,戴永甫對自己研究成果不斷完善的方向主要是努力去除函數關係式中的經驗常數,盡量將函數值變為由準確小數係數與變量之間決定的關係式。

經曆了3個時期的研究階段,前後曆經30餘年,從1952年的《永甫裁剪法》、1954年的《怎樣學習裁剪》、1970年的《D式服裝裁剪藍圖》、1980年的《D式裁剪》到最後1988年的《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等著作,我們看到戴永甫從學習借鑒到開拓創新,並以科學嚴謹的態度使之精確完善的探索曆程,最終取得了以D為變量的準確袖係函數關係的突破性研究成果,開創了服裝裁剪技術領域袖係理論先河。

四、科教聯袂的執教生涯

戴永甫在科研的過程中,始終與教學相伴。自1960年左右上海服裝公司舉辦第一屆服裝裁剪班,戴永甫就開始從教。當時的學員是從上海各區選派的優秀職工,總數達120人左右,任教老師都是紅幫名師,教學所選用的教材就是戴永甫撰寫的《怎樣學習裁剪》。(6)當20世紀80年代初《D式裁剪》出版後,戴永甫便開始辦班,大力推廣“新法”,以擴大D式裁剪的影響力,讓更多技術人員受益。為了證實D式裁剪的科學先進性,D式裁剪學習班曾與當時較流行的比例裁剪法同時招生,結果招收人數是比例裁剪法的好幾倍。(7)這足以證明D式裁剪法在當時業內的影響力以及社會的認可度。

在戴永甫學生的印象中,戴老師總是笑容可掬、熱情耐心。據D式裁剪學習班1986屆學生柴建明回憶說,戴老師對每一位學生都非常認真負責,隻要有學生不懂的問題,戴老師一定耐心解答。通過D式裁剪的學習,自己的裁剪技術得到較大提升。(8)戴永甫對學生的關心與指導並不隻局限於短短一個學習班的時間,即使在學習班課程結束後,他仍然保持與自己學生的緊密聯係,時時關心他們的工作學習情況。如柴建明在課程學習結束後的兩年中,一直保持與戴永甫的書信往來。在實際工作中遇到任何技術難題或疑問,柴建明總會以書信的方式谘詢戴老師,在1987-1989年的信件中,有關於襯衫的配袖問題、西裝開領口的問題、西裝胸圍加放量問題等等,而戴永甫無論多忙,總會及時回信答複。同時,柴建明還將自己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告訴戴老師,提出自己對D式裁剪某些細節的改進意見,戴永甫看後表示非常認同和喜悅,感到學生的意見能對D式裁剪的進一步完善有所啟迪和幫助。戴永甫不但授業、解惑,還給予學生很大的精神鼓舞和動力。他在信中曾積極鼓勵柴建明參加地方技能大賽,得知學生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後,激動與喜悅之情難以言表,並鼓勵他再接再厲。這些信件被柴建明珍藏了10多年,已成為自己技術提升、事業進步的巨大鼓舞。現已古稀之年的江繼明提起戴永甫時,總是很激動地說:“戴老師很好,很好呀!”從老人簡單、質樸的言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學生對戴老師的那份真摯情感。江繼明還將戴老師樹立為自己事業的楷模和榜樣,他正是沿著戴老師的足跡,在技術研究和教育事業的道路上兢兢業業走過幾十年的,直到晚年退休在家,仍執著於技術研究,將之視為自己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