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攀登服裝科技高峰——戴永甫與“D式裁剪”(1)(1 / 2)

劉雲華

一、生平簡介

戴永甫,1920年12月出生,鄞縣古林鎮戴家人,13歲到上海拜師學藝,後在南市城隍廟附近的露香園路開設一家小成衣作坊。新中國成立後,戴永甫在上海服裝研究所工作,從事服裝科技研究與教育工作。

為了提高科學文化水平,他鍥而不舍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憑著頑強的毅力,利用業餘時間進修中學數學直至微積分,這些表麵枯燥無味的數學知識後來成為他研究服裝科技的基礎,也是他能夠在同行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戴永甫最重要的成就是D式裁剪法的研究與推廣,這項具有開創性的重大研究成果為他帶來很大榮譽,也奠定了他在我國服裝裁剪技術發展曆程中的重要地位。

1999年9月12日,已耄耋之年的戴永甫在上海家中病逝,走完了他探索、開拓的一生。

二、成果概述

服裝裁剪專著和工具發明專利是戴永甫研究成果的主要體現。1952年8月他寫成《永甫裁剪法》講義,至1954年4月此講義曾5次重印,當時“已經行銷全國各大城市”,分別在上海、蘭州、洛陽、太原、山西、錦州、廣州等城市書店代銷,讀者反響強烈,“先後收到讀者來信數百件”。1956年2月戴永甫出版《怎樣學習裁剪》一書(上海文化出版社),此書與《永甫裁剪法》中的裁剪方法基本相同,但裁剪圖中所使用的單位由“公分”改為“市寸”,主要為與我國當時使用的度量單位保持一致,便於普通老百姓使用。以上兩本書為以後戴永甫D式裁剪法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

20世紀50年代,為了適應布料短缺的現狀,他發明了一種計算服裝用料的工具——“衣料計算盤”,通過旋轉圓盤,可快速、準確地查出各種款式和規格的服裝用料,這種工具在當時運用非常廣泛。

20世紀70年代末戴永甫第一次公開發行《D式服裝裁剪藍圖》,這本書稍加修訂後於1980年11月重印,並改名為《D式裁剪》,這是D式裁剪法突破性研究成果的雛形,其後,又經過8年的修訂與完善,於1988年2月正式出版《服裝裁剪新法——D式裁剪》,這就是我們至今可見的D式裁剪法的成熟版本。

“D式裁剪法”著作一經麵世,便引起極大反響,很快贏得業內外的高度認可,先後榮獲1987年全國優秀暢銷書獎、1994年“全國最佳服裝書獎”和首屆全國“生活實用圖書二等獎”,多次再版,累計印數超過100萬冊,被當時媒體譽為“目前唯一有理論根據的科學裁剪方法。”(11)一掃當時服裝打板師各持一法、混亂無序的局麵,占據了服裝裁剪技術的主流地位。這部由戴永甫曆經20餘載刻苦鑽研的力作,取得了我國服裝裁剪技術研究的重大突破,在中國服裝裁剪技術史上,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另外,為了進一步實現快速、便捷的裁剪目的,戴永甫又於1987年申請專利工具——服裝可變型板。這塊服裝板以D式裁剪的基型為母版,將組成母版的主要部位設計為可移動的部分,通過機械運動的移動原理,不需繁複的計算公式,便能變換出各種不同比例大小的服裝款式裁剪圖。工具的發明體現了戴永甫以追求效率提升與技術簡易為目的的創新思維,給業內人士耳目一新的感覺,在上海、北京等城市投放市場後,得到了良好的市場反饋。

三、研究曆程的探尋

1.研究第一階段——西方裁剪技術的借鑒

綜觀戴永甫的研究曆程,可分為3個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為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期,這一時期為學習借鑒階段。戴永甫於20世紀40年代在上海開店時,有幸得到紅幫名師顧天雲的指點。(2)他曾精心研究顧天雲撰寫的《西服裁剪指南》。此書為服裝行業第一本裁剪新書,它成為戴永甫入行學習的重要依據。《西服裁剪指南》是顧天雲先生考察西方國家近10年的成果,它借鑒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西方服裝裁剪技術,成為20世紀上半期紅幫服裝職業教育的主要教材。這部著作引領紅幫裁縫由經驗感知階段走向理論探索時期。下麵我們將《西服裁剪指南》與西方20世紀30年代的裁剪圖做一簡單比較。

經比較,兩者的相同點有:(1)繪製裁剪圖的先後順序相同,都是從後片到前片;(2)繪製裁剪圖的參照標準相同,都是以第七頸椎點為基點,以後背中線為基線;(3)繪製裁剪圖的基本方法相同,都是借助三角比例尺的繪圖工具;(4)裁剪圖基本結構形態特征相似,主要表現為後肩斜大、前衝肩寬,以適應西方人肩膀寬厚、胸肩後挺的形體特征;(5)裁剪圖的繪圖公式都以分數表示;(6)袖子的繪製方法與形態結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