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攀登服裝科技高峰——戴永甫與“D式裁剪”(1)(2 / 2)

不同點有:(1)兩者繪圖的方向順序不同,西方人習慣於自右向左的方向,袖子習慣於橫向,而中國人傳統習慣於自左向右,袖子為自上而下的縱向,這主要是源於中西方人的視覺次序習慣不同;(2)《西服裁剪指南》中的裁剪圖整體放寬,前、後擺加大,胸省去掉,主要為適應當時中國人著裝寬鬆的習慣;(3)《西服裁剪指南》中裁剪圖的領子直接劃在前衣片上,以方便衣領造型。

由以上的比較結果可知,戴永甫早年所接受的裁剪知識源於西方的裁剪方法體係,其核心方法、思維方式都是西方的,但是根據中國人的習慣對之略加改進。將戴永甫20世紀50年代的著作《怎樣學習裁剪》與《西服裁剪指南》做進一步比較,便可一目了然。

兩者相同點的重要體現如下:(1)繪製裁剪圖的基本方法相似,都是以半胸圍的分數值再加經驗數值確定;(2)繪製裁剪圖所依賴的工具相同,仍然借助於比例三角尺工具。不同點有:(1)繪圖的順序發生變化,分別以肩、胸、腰、臀為參照繪圖;(2)裁剪圖局部造型改變,如前後肩斜度差值減小,前衝肩變小,袖子彎勢減小,主要為適應中國人肩薄、前傾的體形特征;(3)領子的繪製方法更加準確,駁頭用對稱的方法確定,而領子的倒伏量有定數確定。

因此,《怎樣學習裁剪》中的裁剪方法仍屬於西方的裁剪體係,特別是袖子的裁剪方法完全相同,說明當時還未找到袖山與袖籠、胸圍之間的必然聯係,而且繪圖工具仍是三角比例尺。三角比例尺的運用可為西方裁剪方法體係的一個重要標誌。由《怎樣學習裁剪》的同時期書籍也可看出,這種借用三角尺工具的裁剪方法在當時非常流行,且代表了當時的最高裁剪水平。《科學化的三角原理胸度式裁剪指南》(林正苞著,上海美術出版社1953年版)稱“科學化的胸度裁剪法”為“近代裁剪法中最完美的”。而這種“科學化的胸度裁剪法”實則與《怎樣學習裁剪》中的裁剪方法基本相同。由此可見,從20世紀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末期大約10年中,戴永甫的裁剪方法保持與當時所流行的裁剪方法同步,雖處於較高水平的地位,但未有超越之處,與《西服裁剪指南》比較,隻是進一步實現了中西融合,在他的科研生涯中這一時期應為順應時代的摸索學習階段,為今後的創新研究——“D”式裁剪的開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研究第二階段——另辟蹊徑,自主創新

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戴永甫逐步擺脫利用三角尺工具的西方傳統裁剪方法,開始另辟蹊徑,走上一條自主創新之路。在三角尺主宰的50年代之後,許多紅幫裁縫曾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各自總結一套自己的打版方式。但這些方法多利用經驗數字定值,缺乏科學的理論依據,特別在處理技術難點問題——衣袖大小的確定以及袖子與衣身的配伍時,常感棘手。因此,戴永甫就從最難解決的袖子入手,以測量人體大量真實數據為研究依據,展開了有關袖係的深入研究。經曆10多年艱苦的鑽研,戴永甫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末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雛形《D式服裝裁剪藍圖》,該書又於1980年11月重印,正式將其命名為《D式裁剪》。這兩本書中的裁剪圖與《怎樣學習裁剪》中的方法已完全不同。

其中,最明顯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就是袖籠與袖山的確定方法。在“D式裁剪”中,戴永甫將袖籠視為衣身中較獨立的部分,並將之視為裁片的中心,以準確的函數關係確定了袖籠的寬窄、形狀及其與袖山的配伍關係,《解放日報》記者稱之“提供了國際上從未有過的服裝結構的準確的函數關係,是目前唯一有理論根據的科學裁剪方法”(3)。這個函數關係的準確確定是從人體淨尺寸的測量與計算中得出的。戴永甫首先從真實人體中尋找到半胸圍與胳膊相關部位的尺寸關係。經多次反複測量與計算,戴永甫得出胳膊相關部位尺寸與半胸圍之間的函數關係式:臂圍≈0.666X,腋圍≈0.78X,腋深≈0.4X;已知臂圍與半胸圍的比例關係,可以計算出胳膊直徑(胳膊寬度)與半胸圍的比例關係,即0.666X/π=0.21X。

但是根據人體的活動規律,如果製定與人體部位完全一樣尺寸大小的裁片仍然無法使用,還需要加一定的放鬆量,才能用於真正的服裝裁剪。實踐證明:袖子和手臂的放鬆量應是胸圍放鬆量的2/3才能滿足胳膊的活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