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這部書是他的服裝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總結、概括而成的一部學術著作。《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幾部大型工具書,自然都不是一般的研究者可能被邀參與編纂的,它們的出版情況以及發行後的深遠影響和獲獎情況,都無可置疑地證明了其學術價值。
包昌法的單篇論文,也是展示其理論高度和學術水平的重要方麵。其獲獎情況已如上述,這裏僅以其關於服裝設計方麵的論文為例,看其學術價值。
1984年2月,他在《時裝》雜誌上發表關於他對服裝設計問題的新觀點:“時裝設計的三個分工。”認為:“時裝設計是一總稱,具體地可分造型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設計三項。”這一新觀點已為國內服裝界普遍認同,已有一些服裝院校按這一觀點開設課程。同年4月,他又發表了《要重視服裝結構設計》的論文。這篇論文也受到服裝界的重視,現在出版的服裝專業圖書中,均已將原來的《服裝裁剪》部分改為《服裝結構製圖》或《服裝結構設計》。其中的核心觀點是他首先提出來的。他明確指出:“服裝裁剪”和“服裝製圖”是兩個性質不同的概念。沒有結構設計在前,根本無法裁剪。裁剪是單純的技術工作,而製圖是帶有創新意義的設計工作。過去很多書刊講的“怎樣學習服裝裁剪”,實際上講的是怎樣學習服裝設計製圖。
在“服裝製圖”這一概念提出後,他又提出:要像“機械製圖”、“建築製圖”一樣,設立課題組,對服裝製圖的圖線、符號加以整理,使之規範化,使服裝製圖成為服裝院校的一門基礎課。這些研究成果後來都被吸納到“服裝製圖”的國家標準中去。他已於1988年初出版了我國第一部《服裝製圖》一書。同年,他又在《流行色》第2期中發表了《服裝設計三要素——信息、靈感、技巧》一文,進一步探討服裝設計的發展深化問題。
包昌法關於服裝結構設計的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在新世紀的創新精神的鼓舞下,包先生又提出了重視服裝“規格設計”的新觀點。他認為:規格設計與發展,與服裝業的發展關係密切。但是,目前市場上服裝規格的設置有些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亟待改進。他已準備寫一本有關這方麵的專著。2008年12月,他又在繼續深化這一課題,完成了論文《服裝設計八題》。
從關於服裝設計的係列論文中可以窺見,包昌法的研究工作,是隨著服裝專業的發展,漸次漸深漸精,直指這個學科的高新目標的。
2.科研教學,聯袂而舞
在2008年11月19日的“學術討論”長信中(以下簡稱“學術長信”),包昌法談到:他的服裝科研活動,“起到了一個承前啟下的作用”。這是一個十分有意義的概括。
紅幫前輩中,從事服裝研究的人士,幾乎無不是把自己的研究工作與培養大批服裝事業新人的曆史使命緊密聯係在一起的。這成為一個優良傳統。
我國第一部現代服裝專著《西服裁剪指南》編著者顧天雲先生,他的一生精力主要致力於教書育人工作,他竭力謀求的就是學校以現代教育的方式培養接班人。他的專著的長篇緒言,核心內容就是闡述培養服裝業新人,對於發展我國現代服裝業是至為重要的頭等大事。作為一個服裝作坊的“小老板”,他有自己的工廠宏泰服裝廠,但是,他似乎是以自己的服裝廠為副業,而以培養新人為主業。他先後去日本、歐洲考察,返回上海後,寫成了《西服裁剪指南》;書成之後,旋即以此為教材,在上海市西服同業公會先後創辦的夜校、培訓班、上海裁剪學院、上海西服工藝技校授課,諄諄教導學生“我國服裝業必須精益求精,使所出品能軼出歐美之上……藉出品精良,而爭壓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