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度進展的另一個方向,就是積極從事基礎性的綜合理論研究,他先後完成了《服裝學導論》(1998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服裝學概論》(1998年由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作為“導論”、“概論”類著作,包昌法是嚴格按學科規範編撰的。他對前人和同時代人的有關學術研究成果加以綜合研究,去偽存真,棄蕪取精,汲取其真知灼見,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熔為一爐,準確、清晰地加以表述,為讀者和學生提供最新最正確最有生命力的基礎理論,使之具有教科書的權威性。為了在現代服裝改革探索中堅持正確道路,既不崇洋媚外,生搬硬套西式服裝概念,也不食古不化,走複古道路,包昌法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原則。為了強調這一原則,他在“導論”和“概論”中,都構設了《中西服裝比較》一章,全麵闡述中西服裝各自特點、優點和缺點,使讀者和學生明白,我們隻應該學習傳統文化中優良的東西、西方服飾文化中對我們有益的東西,而拒絕傳統文化中有毒有害的東西以及西方服飾文化中不適合我們的東西,從而推陳出新,創造出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為中國老百姓所喜愛的現代化民族服裝來。
至2005年,包昌法已出版的近40部服裝著作,已發表的200餘篇論文加在一起,已超過400萬字。他的論文,亦如其著作一樣,都是從服裝現代化的曆史進程中發現論題的,諸如服裝設計、服裝文化、服裝時代性和民族性等問題,都是他始終關注的核心問題。他的論文,大體上都是能夠回答服裝發展中提出的某些熱點問題的,而不做從“宏觀”到“宏觀”的空頭文章,更不做搬弄洋詞彙以忽悠讀者的偽論文。所以,他的論文中有不少曾經獲獎,其觀點有很多已為研究者、教科書編者所援引用、采用。例如,《服裝穿著貴在追求個性》1991年獲第三屆“全國十家科普期刊優秀作品”二等獎;《論服裝時代感共性與民族化個性》1989年獲首屆全國服裝基礎理論研討會論文二等獎;《論中西服裝比較》1992年獲全國服裝博覽會學術研討會論文三等獎(本屆不設一等獎);《論服裝式樣構成的文化內涵》1997年獲第七屆“凱托杯”三等獎;《論服裝生產的設計定位》1997年獲全國紡織教育協會論文評選三等獎。
三、科研特色初探
綜觀包昌法先生的科研活動曆程和科研成果,顯然是富有特色的。試述其要如下。
1.腳踏實地,務實致用
他踏實繼承、發展了紅幫前輩“衣被蒼生”的事業宗旨和務實致用的科研原則。50年如一日,他的服裝科技和服裝文化研究,總是順應時代步伐,切合社會需求,腳踏實地,及時關注、回答服裝業發展中提出的現實問題。縫紉機廣泛推廣使用時,他編寫了《縫紉機學習講話》一書。如前所述,這本書的價值是不應忽視的,它是我國服裝從業者的啟蒙讀物之一。20世紀60年代初的經濟危難時期,包昌法憂國憂民,主動請纓,先後編寫科教電影文學劇本《巧裁縫》等科普著作。這些作品都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廣泛而熱烈的反響,為服裝行業的增產節約運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包昌法的科研活動中,這兩部作品是有先導意義的。其後,為了適應服裝業發展的新形勢,他又陸續出版了《裁剪縫紉200問》、《穿著藝術》等普及性讀物,適時回答中國服裝業蓬勃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他把近代以來寧波人的崇實務實、“工商皆本”的價值觀,在科研中正確體現出來,充分表現了來自生產第一線的“草根專家”獨特風範。
但是,人們並不會因此誤斷:包昌法隻是一服裝普及讀物的編寫者。因為他的研究,是實踐與理論緊密結合的,他的著述是在普及的基礎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導下普及的,是雅俗相兼,相得益彰的。他的全部研究活動證明,他不是一個隻會裁裁縫縫的盲目的手工業者,也不是一個好高騖遠、小有成就就走向書齋、脫離實際、走向象牙之塔的空頭學者。2008年11月19日,他在給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服裝文化研究所同誌的一封信中寫道:《服裝學概論》,是“我對服裝理論的探索,我所希望倡導的議題,以及相關傳統經驗的總結、升華等等,都可以在這本書稿看到。”又說:“由於我對自己職業的酷愛,就試圖……將傳統的經驗予以知識化,將平時的實踐上升到理論層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