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學源
包昌法先生,是一位有卓越成就的服裝學術研究者。他的人生道路富有獨特性。他隻有小學畢業的學曆,但他通過刻苦自學、堅忍不拔的鑽研和頑強拚搏,由一個少年紅幫裁縫成長為一個出類拔萃的草根專家。其後,50年如一日的創發,使他在服裝科學和服裝文化研究方麵,取得令人歎服的累累碩果。所以我們為他立傳,讓人們了解這位埋名草野幾十年的寧波裁縫,學習他的奮發創業、不斷創新精神,也為有誌青年提供一個勵誌坐標。
一、生平素描
包昌法先生,1932年冬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北郊灣頭鄉包家漕村。父親包協卿,少年時由親戚帶至上海,在一家煙雜店做學徒,滿師後做店員,後曾失業,淪為小商。包昌法4歲時隨母親由寧波移居上海,後來進入上海市南市區唐灣國民小學讀書,1947年小學畢業(這是他的最高學曆)。其間,每年暑假,父親都讓他回寧波探親認根,住在阿娘(寧波人稱祖母為阿娘)家裏。所以,包昌法雖然少小離家,成了上海人,但卻頗受寧波傳統文化的熏染。直至古稀之年,每談起故鄉,他都興致盎然。特別是老家邊上的那條清澈的姚江,在這裏迂曲回轉,形成一個“幾”字形,風光很美。他總是說:“乘輪船到寧波輪船碼頭,下船經過草馬路,很快就到阿娘家。阿娘家開門見河浜,可以在河浜裏捉魚釣蝦……”親情、鄉情溢於言表。
包協卿先生和大多數移民上海的老一輩寧波人一樣,既能很快融入上海的大都市社會生活,順利接納異質文化,又能執守寧波人固有的職業平等意識和崇實務實的傳統價值觀。在他們心目中,“家有萬千財產,不如一技在手”的觀點是根深蒂固的。父親也以這種觀念教導包昌法,小學畢業後,即設法讓他進上海祥生雨衣廠當學徒。雨衣業,和西裝、中山裝、襯衫等現代服裝業一樣,都是新興的朝陽產業。移居上海的幾代寧波人,很多人都是從事這一產業的。後來,人們統稱之為“紅幫裁縫”。隨著現代服裝業的迅速拓展,“紅幫裁縫”這一群體概念漸漸寬泛化,除了裁縫師傅之外,還包括這一行業裏的管理人員、勤務人員,甚至包括某些與紅幫有關的綢緞布匹商店裏的店員。以至於後來就以“紅幫”二字概稱從事現代服裝業寧波籍人士了。包昌法所接觸到的,正是這樣一些“紅幫”人。
包昌法秉承了寧波人的社會價值傾向,對現代服裝業很有興趣。他除了全神貫注地跟著師傅學藝之外,還自覺堅持業餘自學,對服裝的排料、裁剪、打板,以及縫紉機的操作、保養和維修等等,都極有興趣,如饑似渴地學習這些方麵的有關知識。上海解放了,他又到景華服裝學校去進修,提高裁剪縫紉技能。1951年他從雨衣廠滿師時,已經是一個既具有相當理論知識,又具有一定實踐操作能力的青年藝工。廠裏安排他當了車間收發員。
包昌法很踏實地沿著既定的職業之路迅速前行。他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學得紮實,用得靈活。
時代為這個勤奮的青年藝工提供了提升自己的曆史機遇。20世紀40年代,上海服裝行業中,已開始引進美國的勝家公司的家用縫紉機,50年代開始推廣使用,上海服裝業開始由手工作坊式生產,開始向工廠化、機械化生產轉型。包昌法抓住了這個曆史契機,對於既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又能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的縫紉機產生了極大興趣,看出了這種生產工具的廣闊發展前景。在推廣縫紉機熱潮的激勵下,包昌法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寫一本有關縫紉機的科技普及讀物。他成功了!這就是1952年12月由他完成的《縫紉機學習講話》一書。這是一本適逢其時又非常實用的書,由上海正文出版社出版後大受讀者歡迎。此後12年間重版了4次(詳見後文)。
初試筆墨中獲得的成就感,對這個青年藝工的激勵作用是巨大的,奠定了他堅定不移地在服裝研究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1956年初春,嶄露頭角的包昌法受到了上海市服裝行業的關注,被調至上海服裝公司技術研究室工作。
但是,在那個風波仍頻的年代裏,包昌法的人生之路豈能平坦?在“反右派”的風浪中,包昌法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一頂帽子壓下來,拿他不動重如山!”然而,作為一個有既定人生目標的青年工人,包昌法並沒有被此“山”鎮住。1958年10月,他被下放到服裝公司所屬的上海第一襯衫廠縫紉車間勞動。他“方寸”未亂,堅毅地朝著“一技在手”的目標默默奮進。從《縫紉機學習講話》的成功中,以及後來的漸入高層的累累科學研究成果中,可以鮮明地看出,他已開始進入“堅忍不拔”的人生境界。50年後回憶這段不堪回首的歲月時,他笑容可掬地說:“被打成‘右派’是不幸的,但回到基層勞動,在生產實踐中我有機會積累更多的服裝製作經驗,這有利於我後來的研究工作。”就是說,這段人生逆境,形成了一種倒逼機製,這種倒逼機製又與發憤圖強的心誌疊加共振,產生出一種新的人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