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縫紉車間做“打樣”工作期間,他沒有把這種勞動簡單化,而是邊工作邊思考怎樣把幾何學原理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去,找到其中的固有規律。這種結合實踐的思考,為他後來在服裝設計方麵的係統性研究,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1960年,他頭上的那頂“帽子”被摘下來了,但仍在車間勞動。“位卑未敢忘憂國”,而且境況畢竟有所改變,他適時調整了自己的奮鬥計劃,開始致力於服裝科學文化的研究工作。
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遭遇了嚴重困難,全民動員,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增產節約運動,共克時艱。上海服裝行業積極響應,各式各樣的創造發明和修舊利廢的能工巧匠層出不窮,人人相忍為國,主動為國分憂。於是,原來做一套中山裝要用1丈5尺布料,通過精打細算、巧妙安排,隻用1丈2尺5寸就夠了;一件新衣服被蟲咬了一個洞,就有裁縫在洞口邊繡上一朵花,不但破洞被掩蓋住了,而且為衣服平添了亮點,令女主人喜出望外;孩子長大了,連衫裙穿不來了,就有裁縫師傅將之拆開,鑲上漂亮的花邊,一件整舊如新的連衫裙令小姑娘讚歎不已;一條男式舊西裝褲,竟可以改出女裙、兒童大衣等20多種衣服來……這些別出心裁的創舉,在服裝設計大師們眼裏,也許是微不足道的,是“小兒科”,但在草根服裝研究者包昌法的心目中,卻是意義重大的。他不但關注、讚賞這些新人新事,而且力求加以宣傳、推廣。於是,他就給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寫了一封建議信,希望把這些先進事跡、先進經驗推上銀幕,加以宣揚和推廣。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認為這個選題“很好”,很快列入製片計劃,並且派來廠裏2個編導人員幫助包昌法,完成了電影劇本《巧裁縫》的寫作任務,並很快投入影片拍攝製作,當年就在全國科教影片展中放映,獲得全國服裝界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迅速產生連鎖反應,有力地推動了增產節約運動的開展。
這位草根研究者再次獲得成功,又一次有力地鼓舞他從事服裝研究的信心和決心。1963年6月9日,包昌法在《大公報》上發表的《剪刀下的科學——科教影片<;巧裁縫>;拍攝前後》一文中,他寫道:“每聽到這方麵消息,我真是高興極了!”“我個人的感受和體會是很深的。”“首先感到的是,在我們的新社會中,不論任何工作都是有出息的,看看都是平凡的勞動,而其中卻都大有學問。”這個感受,既來自回顧,也來自對自己服裝研究工作前景的展望。
他認定了:剪刀下有科學!
由此,包昌法在全國同行中,已經小有名氣。
此後,他一直在關注服裝行業勤儉節約的問題。1980年工業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服裝省料法》一書,次年,這家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巧用邊角衣料》一書。同年10月11日,《人民日報》又發表了他的《大小材料聯用》一文,建議邊角零料綜合利用。
1978年10月,包昌法終獲徹底平反,回到原工作崗位上。這時,服裝公司技術研究室已改組為上海市服裝研究所。由於在襯衫廠20年中堅持不懈的積累、探索,回到研究所後,他很快就取得了新的科研成果。而且勢若井噴,不但著述甚豐,碩果累累,而且成就非凡,影響深遠(詳見後文)。
1984年初,包昌法受服裝公司委托,去公司下屬的“上海市服裝公司七·二一大學”籌辦大專班(後改稱上海紡織職工大學,隸屬上海市紡織局)。自此包昌法的研究工作又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服裝職業教育教材編撰,同樣取得了累累成果。1985年6月,他被聘為上海市服裝協會理事。從這一年起,他應聘參與了服裝培訓、服裝科技傳授和服裝大賽活動,並應兩所高校服裝係之聘從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