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西服王子——許達昌及其培羅蒙西服號(3)(1 / 3)

許達昌於1950年初在東京富國大樓開設“培羅蒙”分店。是年7月,他的身體狀況堪憂,誰來接替自己管理“培羅蒙”?這一嚴峻的問題擺在許達昌的麵前。按照傳統的習俗,一般會傳給自己的親人,或子侄,或兄弟,很少會傳給一個外姓人。但是許達昌對此有著與老一輩截然不同的觀念,作為新一代的紅幫人他已經跳出了家族利益這一狹小的圈子,而是從“培羅蒙”事業發展這一大局出發,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培羅蒙”的事業更加興旺發達,讓“培羅蒙”的名聲更加響亮的人才。這一人才其實他早就物色好了,而且在他還是學徒的時候許達昌就有意地培養他,他就是許達昌的大徒弟戴祖貽。在危難之際,許達昌毅然決定授命戴祖貽接替他掌管日本的“培羅蒙”;更為令人驚歎的是,1969年,許達昌竟然將日本“培羅蒙”所有資產全部轉讓給戴祖貽。

而戴祖貽不負業師所望,全心全意經營“培羅蒙”,不但使“培羅蒙”生意興隆,享譽日本,而且吸引了其他許多國家各界要人名人的關注和光顧。如果說,在香港,許達昌將“培羅蒙”推向了世界服裝舞台,那麼,在日本,戴祖貽帶著“培羅蒙”站在世界服裝舞台上出色地完成了他們的表演。也正因為這樣,戴祖貽被人們稱為“培羅蒙先生”。

許達昌是伯樂,戴祖貽就是千裏馬。日本“培羅蒙”的興盛與戴祖貽這匹千裏馬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

戴祖貽,寧波鎮海縣霞浦鎮戴家村(今屬寧波市北侖區)人,1934年6月,年僅13歲時到上海“培羅蒙”拜許達昌為師。他是許達昌也是“培羅蒙”的第一個學徒,當時店堂隻有紹興來的沈先生和戴祖貽兩個幫手,從早到晚十分忙碌。他時時處處留心師傅的裁縫訣竅,不懂就問,學了就做,廢寢忘食,直到弄懂為止,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很快掌握了西服縫製技藝。

當時“培羅蒙”顧客除上海上層社會外,常來常往的還有英、德等國的銀行家,商行的高級職員。為了擺脫語言交流的困難,戴祖貽遵守店堂的規定,到營業打烊後,就刻苦學習英語。由於戴祖貽的聰明和刻苦,因而得到許達昌的器重。1936年起,許達昌先後結識了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幾位達官顯貴,他多次派戴祖貽到南京為這些軍政要員量體訂製服裝。這樣,戴祖貽穿行在南京政府的有關部門和官員的別墅之間,試樣,交貨,度身,接貨,謹小慎微,精益求精,不敢有絲毫懈怠。實踐的磨煉,不僅提升了他的業務水準,也讓他獲得了經營生意的經驗。許達昌有心栽培他,還保送他到顧天雲為校長的上海市西服工藝職業學校深造半年。

經過10餘年的磨煉和積累,戴祖貽不但增長了知識,學到了西服裁剪製作技藝的精髓,而且豐富了人生閱曆,積累了經營之道,這些都為他以後在日本獨自撐起“培羅蒙”的事業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50年戴祖貽受命於業師後,隨即朝鮮戰爭爆發,來來往往的商人和途經日本赴朝鮮半島的軍人,都看好日本東京價廉物美的成衣業,紛紛上洋服店定製西服。“培羅蒙”很快便在東京眾洋服店中脫穎而出。有了資本以後,戴祖貽便擴充店麵。正在這時候,紅幫名師顧天雲來日本尋找創業的機會。

顧天雲懂日語和英語,裁剪縫紉樣樣精通,戴祖貽以學生和朋友雙重身份盛情邀請他一起管理“培羅蒙”。經過幾年的打拚,“培羅蒙”在東京的影響力與日俱增。

戴祖貽經營“培羅蒙”秉承了師傅許達昌的經營之道:注重經營環境、服裝質量,把握商業機遇,還有就是注重名人效應。在日本的“培羅蒙”主要客戶多是生活在日本的外國商界巨頭及外交官員。美國遠東總司令及“聯合國總司令”李密滋將軍等都光臨過“培羅蒙”,日本演員高倉健,體育界王貞治,也都是“培羅蒙”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