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西服王子——許達昌及其培羅蒙西服號(2)(2 / 3)

以許達昌等為代表的紅幫人緊緊把握住了香港初露端倪的商機,香港製衣業則迎來了“培羅蒙”這樣的主力軍。香港的製衣業,正是由許達昌等人導開先路展翅起飛的。

據香港服裝業總工會提供的資料,1950年,全港有製衣機構41家,製衣企業雇員為1944人,1955年增至99家,1960年增至970家,雇員增至51981人,1965年增至1510家(12)。像當年在上海一樣,紅幫人成為香港製衣業的開拓者,成為香港工業革命的一支主力軍,香港製衣業因此而迅速起步並發展。

自20世紀中葉開始,服裝貿易已成為香港向世界拓展的重要渠道,東南亞諸國、日、英、美、德、加和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都已成為香港服裝的主要市場。其中外銷的西服主要是紅幫產品。自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的製造業取代了轉口貿易業的主導地位,製衣業占整個製造業的三分之一。從生產、經營理念到經營方式全麵進入世界時裝大都會的行列,“香港製造”成為設計時尚、品質優良、價格適宜的標誌。70年代初,成衣出口值已達到43億,80年代進入黃金時期,出口總值躍居世界成衣出口之首,1990年,出口總值超過了100億元。其中美國一直是香港服裝的主要出口國,1960年出口美國的服裝已占香港服裝出口總數的31%,1985年增至55.2%。(13)所以,陳瑞球在《香港服裝史·序言》中說:“製衣,替本港工業創造了奇跡。”更有學者斷言:“香港之所以能變成巨大的製造業中心,是因為1949年從上海移入的工業家之故。”(14)紅幫人是這些“工業家”中的一個頗有影響的群體,許達昌是這一群體中一位傑出的代表。《香港服裝史》亦明確指出:“香港西裝與意大利西裝同被譽為國際風格和最精美的成衣,全因香港擁有一批手工精細的上海裁縫師傅。”所謂“上海裁縫師傅”,其主體就是眾多如許達昌這樣擁有高超的技術水平的紅幫師傅。對此,鳳三的《上海閑話》是說得很清楚的:“在舊日上海,男子西裝裁縫稱‘紅幫裁縫’,以寧波人最占勢力。目前香港的‘上海西服店’亦俱寧波人開設,一級、二級用上海裁縫無疑,即寧波裁縫。”

許達昌到香港後,先在思豪酒店二樓設立“培羅蒙”營業場所,工場設在北角七姐妹道,後搬到雪廠街太子大廈太子行發展,後又遷到遮打道的於仁行,最後落腳在皇後大道的嘉軒廣場。幾次搬遷,選擇的都是寸土寸金地段。

這是許達昌經營生意的一貫謀略。在上海時,他就不惜重金為成就“西服王子”而營造經營環境;到了香港,同樣以其較強的實力打造環境優勢作為招徠顧客的手段之一。

初到香港的“培羅蒙”,在經曆了10年左右的艱苦創業階段後,於20世紀60年代迎來了手工裁縫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既是服裝貿易繁榮時期,各紅幫服裝公司通過外貿與世界服裝市場建立了廣泛的聯係,真可謂“生意興隆通四海”;又因為正值“越戰”時期,美國戰艦頻繁停留香港,大批美國水兵看中香港低廉的物價,於是為美國水兵做西裝成了紅幫裁縫一宗大業務;同時,香港洋服也興起做“帶貨”。所謂帶貨,就是替來港的各國政要、文體明星及商人縫製高級西服,成衣後,或郵寄,或托人捎帶,故名之。這些帶貨必須嚴格按照顧客的要求定做,有的根據顧客寄來的照片和尺碼縫製,要求縫製精細。

在香港的紅幫服裝名店“堅持高品質及獨特的個性化設計,並以快速的交貨期為顧客服務”。(15)因此被購物者視為“個性化定製的天堂”(16),澳大利亞《金融》雜誌認為紅幫服裝店是“香港最好的裁縫店”(17),而“培羅蒙”則被海外媒體讚為“最正宗的上海招牌”。香港“培羅蒙”的客戶中,名流如雲:包玉剛是“培羅蒙”到香港後最初的客戶之一,每逢出埠做生意,他都會提前2個月來定做西服;邵逸夫是“培羅蒙”的長期客戶,與他同來的還有利國偉、許世勳、李文正等;亞洲首富李嘉誠做西服,“培羅蒙”則派師傅上門服務;還有董建華父親董浩雲、榮毅仁父子、美國總統克林頓……“培羅蒙”成了超級富豪和名流們的專門服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