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在香港:許達昌將“培羅蒙”推向世界服裝舞台
“培羅蒙”在上海經營了將近30年後,於1948年,許達昌帶著“培羅蒙”的幾位師傅悄悄地來到香港,同樣以他獨到的眼光,相中了一塊黃金寶地,開設了香港培羅蒙公司。這家公司在許達昌的努力下很快成為“世界五大西服店”之一。
許達昌將“培羅蒙”遷移到香港,這是一次頗具發展謀略的戰略性遷移。(8)
第一,20世紀40年代末,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新中國即將成立。此前,曆經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國經濟蕭條,百廢待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人民以艱苦奮鬥為基本生活準則,時裝市場尚待培育。
第二,西裝麵料比較講究,一般以進口為多;縫製過程中有很多環節需要手工操作,甚至全部純手工製作,因此,成本較高。而且“培羅蒙”服務對象中有不少人在20世紀40年代末已經或準備移居香港等地。所以“培羅蒙”的遷徙是有必要的。
第三,在國人對西服需求量大幅度減少的同時,中山裝卻因其用料隨意、設計更符合國人的文化心理、成本較低等原因而得到了大普及大提高。當時全國城鎮中,廣大人民群眾、幹部、知識分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條件,選擇各種各樣的布料做成中山裝及其演繹出來的軍裝、學生裝、職業製服等。
尤其是紅幫裁縫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製作了中山裝以後,中山裝更是風行全國。不少紅幫服裝店在做西裝的同時,也做中山裝等其他服裝,而且製作中山裝成了紅幫在這一曆史時期的主要工作。
許達昌和紅幫裁縫們之所以選擇到香港重新開創事業,還有另外一些深謀遠慮。
首先,香港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它北連中國大陸,南鄰東南亞,東瀕太平洋,西通印度洋。對內,香港背靠大陸,水陸交通十分便捷,易於得到內地人力、物力的支持。對外,香港處於亞太地區交通要衝,為東西半球及南北交往的交彙點。是歐洲、非洲和南亞通往東南亞的航運要道,又是美洲與東南亞之間的重要中轉港,是歐美、東南亞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也是國際經濟與中國內地聯係的重要橋梁。
第二,香港具有特殊的經商條件。盡管香港是一彈丸之地,缺乏資源,但它有著特殊的經商條件。1841年英軍強占香港後,同年就宣布香港為自由港,允許各國商船自由進出,並在島上開辟商業區讓各國商人自由貿易,1843年,香港就有18間大商行與數十家小洋行從事轉口貿易。
第三,香港工商業發展具有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20世紀40年代以前,香港幾無工業可言。1934年,港島與九龍共有小型工廠419家,總資本約5100萬港元(9)。其中製衣業隻有幾家“家庭式的山寨廠”生產童裝、妹裙。其工商業的發展水平遠不及上海,甚至落後於廣州、武漢等內地城市。“二戰”中,香港經濟更是遭受了嚴重損失,戰前建立起來的工業大部分被日軍破壞,外貿基本處於停頓狀態,港人紛紛逃離香港,人口從戰前的160多萬急劇降為60萬,致使香港資金、勞力奇缺,經濟蕭條。“二戰”後,香港利用自己的港口優勢,以外貿和航運為主業,大力發展轉口貿易。到1947年,全港登記注冊的工廠竟達972家(10),比30年代增加了兩倍多,香港經濟處在全麵恢複、迅速發展階段。
許達昌明白香港優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經商條件,也看到了戰後香港無限的商機和發展的空間,於是,他作出理性的選擇:以香港為陣地,以服裝貿易為手段,建立麵向世界的大市場。
著名寧波幫企業家王寬成說:“搞經濟必須有政治頭腦,就是說,要胸懷全局,要有戰略思想、長遠眼光,隨時要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善於適應各方麵的變化,大膽果斷地捕捉戰機,把握機遇。”(11)這段話是對移師香港的包括許達昌在內的紅幫人士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