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招攬人才,培育高徒。
在“培羅蒙”,如許達昌般擁有高超的工藝技術的服裝師傅不止他一個,這也是“培羅蒙”成功的法寶之一。許達昌深知商店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有幾個技術過硬的當家師傅。因此,自“培羅蒙”誕生起,他就在物色或培養服裝裁製高手,或者在上海同業中選擇人才,以充實“培羅蒙”的力量。如陳阿根師傅,因其手藝好,許達昌就用高薪將其請進了“培羅蒙”。或者從外地,如哈爾濱等紅幫裁縫雲集的名城引進人才,他曾引進了在哈爾濱有“四大名旦”之稱的西服技師。或者自己培養:“培羅蒙先生”戴祖貽是許達昌的第一個徒弟,被許達昌委以重任,終於為“培羅蒙”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蔣家埜18歲跟隨許達昌去香港,心無旁騖,一直做到退休,被香港媒體譽為“裁神”。
正因為許達昌深知用人之道,使“培羅蒙”精英薈萃,人才濟濟。當時的“培羅蒙”,不僅擁有號稱上海西服業“四大名旦”的王阿福、沈錫海、鮑昌海、莊誌龍等工藝技師,還擁有“四小旦”方阿土、吳德才、陳阿根、阿陽等上等技師,這些人個個身懷一技之長,能夠獨當一麵,對各種禮服、大衣、馬褲的製作都不在話下。譬如一般西服店難以製作的馬褲,在“培羅蒙”卻是一大優勢,戴祖貽在許達昌的指導下,成了裁製馬褲的高手,在當時的上海服裝界頗負盛名。
四是明確客戶定位。
“培羅蒙”的成功還與其準確定位客戶有直接關係。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尤其是南京路一帶,西服店號林立,競爭相當激烈。許達昌自創立“培羅蒙”開始,就高瞻遠矚,高起點,高要求,敢於承擔高風險,高壓力,將消費群體鎖定在上流社會,包括駐華洋人,軍政要員、商賈巨子、社會名流、文體明星等,他想借這些有錢有地位有影響的服務對象提高商號的知名度。這是一群要求苛刻的消費群體,所以,許達昌要在經營環境、材料、工藝、人才等方麵比其他普通商家付出更多努力,投入更多財力。正因為一切以“高”為準則,所以,“培羅蒙”的影響越來越大,店員的技術水準也越來越高,高層次的消費群體圈子越來越大。2008年戴祖貽在上海曾經自豪地告訴記者:“當年上海灘做西裝的,‘培羅蒙’、‘亨生’、‘啟發’、‘德昌’算‘top’(頭挑),南京路上還有六大裁縫店,叫‘王興昌’、‘榮昌祥’、‘裕昌祥’、‘王順泰’、‘王榮康’、‘彙利’。如今,就剩‘培羅蒙’一家了……”(7)這正是許達昌高瞻遠矚的成果。
“培羅蒙”就是這樣,以獨到的眼光確定自己的消費群體。在上海時,有一次“電影皇後”胡蝶的丈夫潘有聲來“培羅蒙”做西裝,穿後感到非常滿意,於是又介紹《中華日報》的經理林柏生也到店裏做衣服,也非常滿意,口碑相傳,生意越來越好。後由林柏生介紹到店裏來的客人中有許多國民黨的要人,如何應欽、宋子文、閻錫山、桂永清、張治中、蔣廷黻、張群等等。後來因為時任外交部長張群的關係,外交部大使、公使和出國人員的一切行裝,都由“培羅蒙”承包;京劇表演藝術家程硯秋、李少春也是上海“培羅蒙”的常客。
給這些高層人物做衣服,無形之中增加了許多壓力,但許達昌卻將壓力化為動力,敦促員工不斷地學習先進工藝技術,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能力,以客戶滿意為絕對的最高標準,樹立“培羅蒙”的形象,創出“培羅蒙”的牌子。
許達昌確有善於經營的精明頭腦和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已經融入國際時尚風潮,在這一大舞台中,許達昌精心打造經營環境,不拘一格選用人才、培育人才,以高質量、高水平,確保得到高層次客戶的長期青睞;由於許達昌精明的經營,“培羅蒙”以製作英式紳士西服、摩根禮服、燕尾服、晚禮服、騎士獵裝、馬褲等西式男裝為特色,在眾多中外同行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服定製的“頭牌名旦”,被人們稱為滬上“西服王子”。
許達昌造就了“西服王子”培羅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