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注重經營環境的營造。
“培羅蒙”這一招牌名字與其他服裝店相比勝人一籌。在當時流行的服裝店名中,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為反映國人普遍心理的,含有吉祥如意、繁榮昌盛之意,如以“昌”字做文章,以求生意興隆,財源茂盛的,有“鴻昌”、“美昌”、“錦昌”、“發昌”、“瑞昌”等等不勝枚舉。一種因紅幫裁縫的服務對象多為洋人和上層社會人物,因此,不乏英文譯名的店號,如“湯姆森”、“司麥脫”、“凡爾登”、“曼麗”等等。而“培羅蒙”之名既蘊含西洋色彩,吻合風氣漸開改弦易轍的時勢,又符合國人的心理,在店名中蘊含美好的意義。據戴祖貽先生介紹,許達昌將店堂取名為“培羅蒙”,原是借用名號。許達昌有一弟弟在天津外國人開辦的一家影片公司工作。此影片公司叫“培羅蒙”,許達昌覺得這名字很響亮,既有西洋色彩,又符合國人心理,於是借用之。後人對“培羅蒙”又有一種解釋:“培”是指培育高超的服裝縫製的技藝,“羅”是借以羅紗指服裝,“蒙”是承蒙顧客惠顧,為顧客服務。意思是,培育高超的服裝技藝,竭誠為顧客服務。不管這種解釋是否牽強,“培羅蒙”始終以熟練的技藝、上乘的質量、熱誠的服務為宗旨,並在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事實。
“經商靠人氣,生意靠地氣”,許達昌深諳這一道理,從“許達昌西服店”到“培羅蒙”,從北四川路,最後到南京路,如此不厭其煩,一遷再遷,目的隻有一個:他需要占據人氣旺盛的黃金地塊。南京西路284~286號靠近大光明電影院,許達昌清楚進大光明電影院看戲的多數是有“身份”有地位之人,所以不惜血本租了這一雙開間1~3樓,1樓為商店,2樓為工場,3樓為住宅。他請當時上海最有名、裝修風格最新潮的時代裝修公司裝潢門麵和營業場所。裝修後的“培羅蒙”氣派不凡,兩麵全是落地大玻璃窗,自動玻璃門,錚亮光滑的打蠟地板,店堂內的櫥窗陳列和店員活動情況,過往行人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因此,每天在流動量最大,即華燈初上和電影散場後,“培羅蒙”店內燈火輝煌,店員個個身著筆挺西裝,係領帶,掛皮尺,微笑迎客,站立服務。而許達昌身穿一件白色大衣,在敞亮的燈光下,在眾人的注視下,開始裁剪當時最新式的西裝。許達昌的這一舉措確實不凡,它就如一幅最別出心裁的品牌廣告,給過往“培羅蒙”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從此“培羅蒙”的名聲越來越響亮。
二是確保一流的西服質量。
為確保西服的高質量,許達昌時時把握兩個關鍵:麵料和工藝。
麵料的質料與西服的檔次和價位有著直接的聯係,“培羅蒙”使用的都是從英國進口的套頭麵料,包括必需的輔料和襯料。進口的麵料一般為高支數(150支),柔軟滑實,做成西裝光滑挺括,穿在身上瀟灑莊重。為了解決材料積壓過時或材料供應不上等問題,“培羅蒙”采取按季進貨的辦法,主要依托英國在上海的代理洋行,有時也向“老合興”、“益興”和美發洋行進貨。為防止麵料縮水,先預縮。如夏季凡立丁麵料,質地薄,收縮性大,裁剪前把料子泡在溫水中,晾幹後再裁剪。
對於工藝,許達昌一再強調,縫製西服不求迅速,重在工藝質量。“培羅蒙”縫製1件西服,往往要7個人工,行內稱為“七工師傅”,其中麵料熨燙覆襯需冷卻24小時以上,輔料熱縮、水縮2次;縫製上,各道工藝流程、各項製作技藝,全過程不下60小時,製作的服裝無一不平、直、挺,當然價格也不菲,最好的英國呢西裝,1兩黃金也隻能做兩三套。量體裁衣、度身定製是紅幫裁縫店的特色,但“培羅蒙”在這方麵又有其獨特之處:一般店家在為顧客量體後,先根據尺寸剪出紙樣,然後照紙樣裁剪。但是“培羅蒙”的工序卻要複雜得多,它先根據度量的人體尺寸裁剪縫製出一個毛殼,以這一毛殼為“樣子”讓顧客試穿,修改,再試穿,再修改,有時需試樣三四次,直到顧客滿意;然後再按照“樣子”剪出紙樣,再根據紙樣裁剪、縫製。因此,“培羅蒙”加工的西服,不管體型如何,都能做到穿著合身、舒服。許達昌的大徒弟戴祖貽曾經這樣描述他師傅高超的服裝製作技藝:先生裁剪方法特別,和普通的不同,在他那裏,不同顧客有不同的紙樣。他做一套雙條紋的西服,各部位的線條都是對直的,一般裁縫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但他能做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