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江蘇西服業的奠基人——李來義及其裁縫世家(2)(2 / 2)

由之可證:南京“李順昌”雖非當地開業最早者,卻係當地聲譽最高者。抗戰起始,“李順昌”內遷,轉輾大後方,於川滇相繼開了5家分號。勝利複員回南京,兒子李黌達接班,是為李順昌第三代傳人。後來遷店至當時最繁華商業地段的新街口。迭經社會結構變革,環顧神州紅幫西服業危急存亡之際,南京“李順昌”以其藝精譽高而碩果僅存,獨樹一幟,維持始終。

李來義次子李增坤,繼兄長之後踏上征途,去蘇北商貿興旺人文薈萃的揚州設西服店,亦掛出響當當的“李順昌”店招。西服店由此輻射到蘇北。

三子李增泳(小名阿海),接替年事漸高的父親李來義,掌管蘇州發跡地天賜莊起首老店“李順昌”。

四子李春華,自動嗣給叔父。其叔父1921年在蘇州當時最繁華的閶門外交通要道萬源橋堍開設“生昌”西服號。李春華成年後自己在市中心創立“李春記”西服號。

李增泳接掌老店後不久,將店更名為“李增記”。這事很不簡單,主要反映了他不吃老本,不株守父蔭,策劃精益求精,別創新品位、新名牌;根植蘇州,誌存開拓。不幾年,果然“李增記”出類拔萃,名聲鶴立江蘇南北。李增泳眾望所歸,連續多屆被推舉為同業公會會長。時局幾經變幻,太平洋戰爭爆發,天賜莊洋人教會事業全被日軍占領,西服業中心遷至城中宮巷。勝利後的1947年全蘇州紅幫西服店共達95家,短短400米的宮巷櫛比著21家西服店,其中的“李增記”由李增泳之子李錫成(小名百齡)繼承。新中國成立後,蘇州名店“李增記”被歸並,紅幫裁縫權威李錫成漸至無事可做,其子孫遂無一人再繼祖業。所幸南京“李順昌”一脈長存。

四、共性

寧波籍紅幫裁縫李來義父子,經過不懈努力,開拓並壯大了蘇州乃至江蘇省的西服業,取得了卓越成就,贏得了至高聲譽。李氏家族的興業發家史,是為蘇州西服業產生與發展過程的核心與典型,乃至為江蘇省西服業產生與發展過程的核心與典型。

李氏家族創業經曆,僅是紅幫裁縫眾多傳奇故事中的一則。他們的身份歸屬,則為氣勢磅礴的寧波幫中的一員。作為龐大整體組成部分中一個小小細胞,固然微不足道,然則就這麼一個細胞,裏頭卻包羅萬象蘊涵著整個機體的所有特性。也就是說,個性裏反映著共性。

襟山帶海的寧波,地理的限定,他們揚長避短,形成向外闖碼頭的深遠習俗;但他們永記那是“祖基”與“根”的所在,當功成名就後,雖絕少“落葉歸根”,卻念念不忘努力從各方麵來報答故鄉,振興桑梓。

遠東第一大都會的上海,使他們能得放眼世界、及時融入國際社會,是他們獲得精煉的“熔爐”,成為寧波幫、紅幫的形成地、發祥地與向外輻射的總基地。寧波人在上海,與當地人水乳交融、親密無間的關係,堪稱和諧共處的典範,這是立足異地的基礎。

去各地創建同鄉會館;在各業倡組同業公會;總起來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名稱——“寧波幫”、“紅幫”。一個“幫”字,妙在雙關:既表是同道之人的集合體,又闡旨在公益的互助性。個體與團體互為依存,相持益彰。

自力更生,打造天地,不株守父蔭,強爺勝祖:是其人生的抱負。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勤勉務實,爭創名牌:是其從業的追求。應順潮流,洞察形勢,機智果斷,爭搶先機:是其奪魁的關鍵。接軌世界,墾荒新地,唯新唯精,持續攀登:是其進展的步伐。

拙稿鋪敘較廣,意在從宏觀方麵來理解李氏家族的成就。他們雖隻是芸芸紅幫裁縫集體中眾多佼佼者之一,但他們顯露著從胎裏帶來的寧波人固有的值得炫耀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