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江蘇西服業的奠基人——李來義及其裁縫世家(1)(1 / 2)

蔡貴三

放眼寰球,縱觀古今,有心人自可發現,東歐的希臘與東亞的寧波,盡管曆史地位不同,幅員大小迥異,但很多方麵竟然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重農的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相繼興起之後,冒出個以海上活動、手工業、商貿稱著的希臘,傲然雄視於世;同樣,素以農業為傳統的中國,曆夏、商、周各朝到秦統一時,寧波也以海上活動、手工業、商貿稱著,獨樹一幟,登台亮相,被命名為“縣”,縣者,貿易冠世之城邑也。

希臘、寧波,絕大部分土地分別被品多斯山、四明山覆蓋著,崎嶇貧瘠,不宜耕種,糧食匱乏;東向則都臨海,港灣眾多,島嶼星羅,各擁有愛琴海與舟山洋麵及其鎮守門戶的主島克裏特島與定海島。地理因素促使當地人民去發展工貿,耕耘海洋。占全球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束縛於土地,百世不遷,相沿成習;這兩處的人民適得其反,不株守家園,向外“開拓,開拓,再開拓”成為傳統。

劈波斬浪的弄潮兒們,都自幼接受刻苦耐勞、獨立生活、自強不息的精神熏陶與實踐鍛煉。希臘,特別是斯巴達,軍營式的少年學校生活是男孩必經的階段;寧波,特別在奉化江兩岸,男孩十三四歲就離別親人,轉赴他方,進“社會大學”增長閱曆,入“洪爐”鍛煉成鋼。

耕耘海洋,持續開拓,航運業之登峰造極於當時者,擁巨舶無數噸位驚人,乃被譽為世界船王。降至現代,世界船王一位是希臘人亞裏士多德·蘇格拉蒂·澳納西斯,再一位則是寧波籍的包玉剛。

有這樣多方麵的一致性,希臘與寧波恰似光華耀世的雙璧!

一、洪爐

山與海,使寧波人練就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成開拓進取的精神。鰻鯗、明府鯗(墨魚幹)、鹹帶魚、黃泥螺等等,含大量鈣、磷、鉀和蛋白質的“下飯”,黴莧菜果(莧菜梗)、黴千張、臭冬瓜、臭腐乳等等富酵母菌和維生素B族的嗜癖,營養優,吸收好,因而寧波人筋骨特別結實,頭腦特別靈光。憑著祖宗及大自然賜予的這副“骨頭腦髓”,寧波人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光輝篇章。

南北洋航運線與內河主幹航運線三線彙聚,甬江口萬商雲集,檣桅如林。

青少年們聽老輩講漂洋過海發家致富的故事,憧憬自己美好的未來。“闖碼頭、見世麵”,成為有誌者“成才、立業”的必經征途。

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是中國的恥辱,但“五口通商”開啟了封閉數百年導致黴味十足的國門。原係江灘、農田、“穿城三裏”的蕞爾小縣——上海,因其襟帶廣闊的長江腹地而崛起,“十裏洋場”替代了寧波的航運、商貿中心,並由原本僅限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國際交流熱線一下子擴展為歐美等各大洲的無遠弗屆的遠東航運中心。黃浦江中似廣廈如城堡的巨輪首尾相接。

這是時代的大轉變,結構的大改組。時勢造英雄,思想敏銳的寧波人得風氣之先,目光瞄準了新興的遠東國際大都會。於是,弄潮兒們掮個鋪蓋卷,挾把油紙傘,孑然一身,散兵遊勇似地進軍上海灘。

在上海這大舞台上,寧波後生們從“跑龍套”做起,或混在洋涇浜外灘人堆裏,專門找洋水手搭訕、拉關係,為他們帶路、導購;漸次交為朋友,為眾多的洋船采辦主副食品及其他物資。或在洋人開設的咖啡館、西餐廳、服裝店等充當“仆唉”與雜差。幾年後學到了經驗與技術,便自己開設起服務洋人的商鋪、經營進出口的洋行,興辦引進先進科技的民族近代工商業。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摔打,他們之中湧現了在經濟領域擊潰東西洋鬼子的“火柴大王”、“味精大王”等等不少“大王”;寧波人在上海工商業舞台上嶄露頭角,不僅當主角,甚至連續掛頭牌——被推舉為總商會會長。他們為一己創了業,為上海建了功,為家鄉爭了光。他們為本國與國際接軌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是“洋務運動”的民間健將。他們從家鄉引親帶友進上海發展,上海成了“寧波幫”的發祥地。但對他們來說,上海也隻是座“洪爐”與“灘頭陣地”,經“洪爐”一番精煉後,他們及他們的小輩又從立足已穩的“灘頭陣地”分兵向海內外縱深進軍了,開創了“無寧不成市”的顯赫局麵,並使之成了流傳久遠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