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一代宗師——顧天雲的服裝科研與職教生涯(4)(1 / 2)

在掌握了手工活要領,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後,顧天雲再教學生用縫紉機。學縫紉機,也需要有一個熟練的過程。隻要你願意學,顧天雲不管唇幹舌燥,總是滿腔熱情,不厭其煩。轉、停、快、慢、手腳並用,有時要求不用手,又要隨心所欲。大體掌握後,才能進入縫布料。縫紉機都是進口貨,是各家西服店讚助的美國產舊“勝家”,蹬起來,“啪嗒啪嗒”作響,飛輪大又重,擺動有一定力度,這種“鐵車”縫厚的麵料最適宜。縫紉也分階段,從縫褲子起到上衣、鎖扣眼、用烙鐵熨鬥,循序漸進,步步深入。

顧天雲重視“鎖眼”——這種往往被人瞧不起的小活。“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顧天雲認為,高手對決,細節製勝。教育學生,顧天雲招數不少,不僅善於講故事,還善用比喻。他反複強調衣服上的“眼子”,好比人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生得漂亮與否,與眼睛大有關聯。一套衣服,尤其是上衣前襟的“眼子”,如果鎖得不好,這套衣服就可能前功盡棄。以前較有名氣的裁縫店,講究鎖眼,釘紐扣。紐扣“腳”的長短,不得隨意馬虎,必須依照衣料的厚薄程度而定,還有打袋扣“套結”,都是畫龍點睛之舉。比如一件白色凡力丁衣裳,要求幹淨潔白挺括,在最後一道工序上——“鎖眼”出了偏差,老板看到後必定要火冒三丈。聽了顧校長的一席話,學生們立即明白了任何一個細小的環節都可能影響成敗,絲毫不敢怠慢。

在經驗豐富的顧天雲門下,可學到的竅門不計其數。就說使用烙鐵,如何控製火候也有竅門。掌握了機器縫紉技術後,學生們倒更明白手工活兒的重要了。其實製作高檔西裝,很少用縫紉機,尤其在“出麵相”的部位,如卜頭的“子口”,絕對要用手工一針一針地紮,這樣針腳才均勻,不管氣候幹燥或者潮濕,不論是在淺色上還是薄料上,都看不出針腳線。這才是裁縫的真本事,單憑這道工藝就可以考察師傅的功底深淺。看看現在有的西服在這道工序上用機器代勞,針針皆露,外行人以為美觀,其實在內行看來,這是非常忌諱的。

學生練好手藝後,他還不能輕閑,他開始琢磨著給學生一些“實戰演習”的機會。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顧天雲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他想方設法、動用一切關係在社會上組織活兒供學生實習,這些活兒不能太高檔,不能太多,也不能太急,畢竟還是學生,難度太高的活兒很難保證能按質按量完成。聯係到業務後,顧天雲又開始悉心指導學生,抓進度、管質量。那些日子,他耗勞神力,一天比一天消瘦,連自己宏泰西服號的生意都顧不上了。這一切,同學們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互相學習,共同勉勵,最後順利完成了實習任務,沒有辜負顧天雲的苦心。

對於學生們而言,顧校長既是良師,又是益友。他的教學不僅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堂與店堂的聯係,還注重傳授學生做人治學的道理。他曾告誡學生:“本人誠知諸生間頗多誌氣高尚者,要知學無止境。譬如煉鋼,以生鐵煉鋼鐵,固其成功已下一番工夫,但鐵石因成鋼而遂謂已臻,最佳鋼必再煉而成精鋼。其經一番磨礪,必有一番成功。本人希望,吾人對於學術,必須精益求精,使所出品之工作,能軼出歐美而上之,以諸多對外貿易,則更可藉出品精良,而爭得國外市場。”顧校長的諄諄教導頓時點燃了這些年輕學生的激情,照亮了他們的人生。

盡管學業緊張,但在顧天雲的帶領下,學校生活仍是多姿多彩的。讓同學們最難忘的,是第一學期期末,學校在教室裏舉辦的一次同樂會。那天下午,西服業的校董們爭先恐後到校,全校的師生員工們歡聚一堂。學生們紛紛上台表演節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個姓孫的同學,是一家西服店的小業主,平時喜歡京劇,嗓音也不錯,他唱了《定軍山》的其中一段,博得滿堂掌聲。同樂會結束後,已到臨近晚餐時間,師生們又在食堂共進晚餐。食堂裏熱氣騰騰,香氣撲鼻,校董、教師與學生們個個都吃得笑逐顏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