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一代宗師——顧天雲的服裝科研與職教生涯(3)(2 / 2)

西服工藝學校坐落在上海市閘北宋公園路(今和田路)與興中路的交叉點,即當年北長生公所附近的一塊空地上,計有一個多足球場那麼大,四周圍著竹泥笆,校舍較為簡陋,都是磚混結構的平房。學校校舍教室4間,學生宿舍1間,全校共有30多位學生,都是男性,一律寄宿在學校。另外還有廚房、食堂、公廁等附屬建築。校內有一塊空地,種著蔬菜,由炊事員種植,彌補學生夥食。

1948年,在一個桂花飄香、秋高氣爽的秋日,西服工藝學校迎來了第一屆學生。在盛大的開學典禮上,以王宏卿為首的上海西服業代表紛紛到校祝賀,大家都興高采烈、情緒高昂,期盼著西服工藝學校順利發展,使西服業後繼有人,為發展壯大西服業發揮模範表率作用。而此刻,入校的30多位學生也歡天喜地,他們看著學校為自己描繪的美好藍圖,內心的激動不可名狀。

在學生們的印象中,顧校長臉龐白皙,個子不高,但西裝筆挺,他當時已是60多歲的老人,一頭白發,一口假牙,鼻子上架著一副金屬框的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一副善良的麵相。雖然是校長,但是顧天雲一點架子都沒有,他為人謙遜又體貼,平易近人,學生們對他隻是敬沒有畏。宋公園路距離顧天雲南京路的寓所頗有幾分遠,顧天雲每天從自己寓所乘無軌電車到寶山路站或寧海路口站下車,然後一路步行來學校。不管寒暑或風吹雨打,顧天雲8點鍾上課前準會到校,從來不遲到。他每次來校都拎著一隻內裝盒飯的布袋,這盒飯是他自己帶來的午餐。據說同業公會隻給他一些車馬費,沒有薪俸,看著校長日日奔波,吃著粗茶淡飯,學生們都可以想象到他的辛苦。

但顧天雲自己從來不覺得苦,繁忙的教務,簡陋的設施,樸素的生活,沒有動搖他對事業孜孜不倦的追求,沒有動搖他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對學生的生活,他給予春風般的溫暖關懷,對學生的學習,他向來都是嚴格要求。

學生剛入學,首先要了解學校的辦學宗旨,然後熟讀顧校長專著《西服裁剪指南》的緒論,以此確立學習的遠大目標,端正學習態度。在專業訓練上,第一項任務就是練好基本功。第一關是用針。當時,學生的年齡在十七八歲,男孩子幹幹重活粗活還可以,可縫衣捏針這些心細的活兒,很多男孩很難去適應。此時,顧天雲不厭其煩,手把手地傳授要領,不久,學生們漸漸熟能生巧,最終運用自如。第二關是縫布。練習此番活時,不僅手指要靈活,全身的肢體都要協調,人要站立,吸腹,胸部略向前傾,雙手懸空操作。顧天雲還教學生一個竅門,在旁邊放一桶冷水,縫時會出手汗,將手浸入水中,這樣即可消除手汗之弊,避免弄髒衣料。第三關是教手工活中的其他方法,如“撓”、“甩”、“花繃”(當時沒有拷邊機,為防止呢料邊緣毛出來,皆用白線手工花繃)。以上3關大約花了1~2個月時間。這2個月循環往複的練習,讓很多學生都感到枯燥。在這段中日子中,顧天雲總是諄諄誘導,幾次三番講述手藝人靠本領吃飯的重要性。顧天雲為避免老生常談空洞的大道理,他還用自己鮮活的親身經曆,讓學生明白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