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一代宗師——顧天雲的服裝科研與職教生涯(2)(3 / 3)

西服不僅是一種時尚,它還是一種新文化。當時在上海,穿西服者甚多,但不少人純粹是趕時髦,時常看到長袍外麵套西服的奇怪著裝,讓人忍俊不禁。普通人不懂西服穿著之道,尚可原諒,製作西服的人,就不得不了解西服之文化了。所以,顧天雲在第10章《歐美服裝法》中,對西服在夜間宴會、觀劇、舞會、結婚、晚餐、訪問等場合中的穿著,作了詳細的介紹。

作為西服裁縫,除了尺子和剪刀等基本工具外,還必須掌握一定外語。

顧天雲此書的最後一章便是《西服商初級英語會話》,此章分“單語類、飯店用語、船上用語、女成衣部、男成衣部和訪問用語”等6個方麵進行講解,幫助讀者掌握常用的英語會話。

有人著書是為賺錢,有人著書是“名心難化”,顧天雲為的是追求真善美,傳播真善美,培育新一代。他自費印了500冊,並且兌現了他的承諾。每個星期天上午,他都免費閉門授課,現身說法,按《西服裁剪指南》中的章節,逐一講解。顧天雲讓學徒們先打下紮實的基本功,首先從縫布條學起,在一塊巴掌稍大的布料上,用各種鋼針、不穿線,練習縫、板、翹等針法,以求均勻、牢固並練速度,學生們練習到捏針的手不出汗才算過關。顧天雲就這樣手把手地傳授技藝,慢慢的,學徒們領略到了裁剪、縫紉的奧秘,步入了西服縫製業的殿堂。同時,顧天雲還教學徒們學習外文。他精心挑選出英、法、日3國語言中的常用詞句,從發音到會話,不厭其煩、耐心輔導。顧天雲不僅傳授技藝和知識,還在言傳身教中,給學徒們以人生啟迪,號召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鋪展學生的心靈之路。他竭力提倡國貨,企盼實業救國,鼓舞大家追趕世界服飾的新潮流。

《西服裁剪指南》是國人的第一部西服專著,它讓紅幫技藝從經驗上升到理論,它的誕生,成為我國西服業發展中一個劃時代的裏程碑。顧天雲的著作進一步喚醒了遺老遺少,潛移默化地打開了服裝界無數顆封閉的心靈,在上海灘一度掀起一陣大波瀾,被時人譽為“革新之準”。對初涉縫紉業者,這部書是極好的啟蒙讀物,從中可以領略到各種西裝的裁剪圖樣和按人體身材進行縫紉的要領;對西服裁製者,通過這部書可以對西服縫製有更係統的認識,了解西服的最新款式,掌握提高技藝的訣竅;對經營服裝業者,讀這部書有助於打開視野,了解更多的經營之道。

這部書不僅僅是前無古人的,而且還是後啟來者的。它不但為紅幫這個裁縫群體獲得了科學文化理論的支撐,而且形成了紅幫的優良傳統。後輩的紅幫裁縫都接過顧天雲的衣缽,重視科學文化的研究,使自己不但熟悉服裝裁剪經營之道,還深諳服裝理論研究之道。例如,戴永甫、王慶和、包昌法、陳明棟、謝兆甫和江繼明等幾代人都有自己的專門著述和發明專利。還有不少紅幫傳人成為北京、哈爾濱、上海、西寧、寧波等地服裝研究所所長或研究員,參加過不少國家級圖書編纂工作。理論的提升,讓紅幫和以往的舊式裁縫根本區別開來,從而形成了中國服裝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個服裝流派,至今影響著中國服裝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推動著中國服裝國際化的曆史進程。

四、傳道授業,桃李芬芳

黃浦江依然日複一日地靜靜東流,顧天雲堅守在黃浦江畔,憧憬著西服業發展的春天。《西服裁剪指南》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上海西服業界封閉局麵,這讓顧天雲很欣慰。更讓他欣慰並興奮的是,1937年,“上海西服業同業公會”在南京東路大慶裏40號成立,上海西服業界的同仁們真正地聯合起來,攜手共進。

在抗日戰爭前,上海西服商業同業公會已經陸續舉辦裁剪訓練班和職工夜校。1940年,為培訓行業優秀接班人,上海西服同業公會租用了四川路的青年會少年堂,開辦了裁剪學院。當時的公會理事兼任裁剪學院院長,德高望重的紅幫前輩江輔臣為副院長,顧天雲為教務長。自此,顧天雲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培養紅幫新人方麵了,而他曾苦心經營的宏泰西服號似乎已經隻是他的副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