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一代宗師——顧天雲的服裝科研與職教生涯(2)(1 / 3)

顧天雲吸引顧客的除了他多年習得的超凡技藝,還離不開他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的經營原則。據沈仁沛先生回憶,顧天雲是一個非常和藹可親的人,4年學徒生涯中,他很少見顧天雲發火,不過也有2次例外。一次是一個學徒不小心燙焦了褲子,想蒙混過關欺瞞顧客,顧天雲知道後,狠狠責怪了這個弟子,並教育他要樹立誠實經商的理念。顧天雲在中外闖蕩多年,深知“欲望本業之發達,勤字實為唯一妙訣,誠為服務必需之元素,欺詐隻利於一時。不知商業道德之重要,以誠信為迂腐,為國人之大病。吾業多於外人相交易,外人素重信實。故不知誠信之道,即為失敗之主因”。“無奸不商”這是在重農抑商的封建時代對中國商人的誤解和誤導,其實中國人曆來追求“誠信為本”,這和西方商人視顧客為上帝的理念殊途同歸。試問“張小泉”、“都錦生”、“胡慶餘堂”這些中華老字號哪一家不是靠顧客的口碑樹立起來的。他還有一次發火是英國人在租界檢查衛生時。英國人走進“宏泰”檢查,發現桌子底下的凳子上有灰塵,這件事讓顧天雲很生氣,遊走西方多年,在他看來,為顧客提供一個良好的消費環境,與為顧客提供上乘的商品同等重要。上海的西服店已經不勝枚舉,西服高手也絕對不止顧天雲一人,巔峰之戰,成敗往往在於細節,因此,顧天雲對經營的任何環節都嚴格要求。令人稱絕的手藝,加上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漸漸的,宏泰西服號成為上海灘上的西服名店。

宏泰西服號成功並沒有讓顧天雲自我陶醉,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心裏還有幾分擔心,幾分憂慮。讓顧天雲痛心疾首的是,在動蕩不堪、民不聊生的國家中,不少青年報國無路,誤入歧途,一些青年自暴自棄、虛度光陰。年輕一輩不少人缺乏朝氣與活力,國家的前途何在?顧天雲感歎:“今之青年,往往始而自滿,繼而自畫,終致老大無成。自滿則其進步也難,自畫則其退步也速。總之皆為自暴自棄之人,一生必不能克底於成。欲望一家之溫飽,已非易事。肆中多此輩人,營業自難發達;國家多此輩人,經濟力奚能充乎?”(5)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天雲決心盡自己微薄之力給青年以教誨,給國家以希望。

如何盡力呢?顧天雲知道自己無官無職,不能改變國家體製,自己也無一兵一卒,不能抵禦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他唯一有的,就是一顆赤子之心和西服業的經營之道。但這何嚐不是有力的武器呢?他給國人指出了一條成功之路,西方是以經濟和文化征服東方,國人的自救不能僅僅依靠軍隊,還應該在經濟上自強,以實業救國。他強調:“我國以生產落後之國家,國民又不知發展其經濟之能力。外貨充斥、權利外溢……國事阽危,國民報國有心,禦侮無力,惟當各展其生產能力,從事於農工實業,兢兢與外人相抗衡。民富便是國富,民強便是國強。”(6)因此,顧天雲希望培養一批批紅幫傳人,大家共同與外國人競爭,發展民族經濟,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麵貌。

這不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回國10年的創業曆程,他目睹了中國西服業的冉冉上升,誠如他所言:“海通以還,泰西文化,輸入中華,迄夫今日,國人生活,益趨歐化。服裝為章身禦寒之必需品,居生活四要素之首。峨冠博帶,巨袖長袍,已不適於現代之潮流,日處於淘汰之列。於是西服尚矣。夫西服既便於操作,又足以壯觀瞻。故國人愛用之心理,將漸趨於一致。於是業西服者,遂日新而月盛,有蒸蒸日上之勢。試觀海上一埠,西服肆如星羅棋布,製西服之人才,亦先後輩出,豈非好現象哉。”(7)

但是顧天雲也清醒地看到了西服行業發展中的誤區,他在書中表示了他的憂慮:“西服之難,唯裁為最。舊法,店員承接生意,再交裁剪員為之。店員不諳裁剪之法,裁剪員不明顧客之身樣,各自為政,難免差錯。店員應自接生意,即自能裁剪,始能恰合顧客不同之身樣。”(8)而這背後的根本問題,則在於人才的培養不濟:“回國後,經營此業,至今已十年,頗以國人之墨守舊法,不肯傳授於人,又少匠心獨運、精益求精之人,將此我業蒙有退無進之危險,予甚憂之。”(9)隻有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現代裁縫,這個行業才能進一步發展壯大。如果大家互相保留、互相排斥,也許能保持自己一時的競爭優勢,但卻讓行業麵臨青黃不接的危險。不僅如此,如果大家都閉門造車,那麼各自也隻能原地踏步,停滯不前。從長遠看,這些鼠目寸光的做法必將製約整個行業的發展,讓中國西服業更落後於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