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一代宗師——顧天雲的服裝科研與職教生涯(1)(1 / 3)

唐亞蕾

顧天雲,小名宏法,1883年生於鄞縣顧家村,15歲時去上海拜師學裁縫,5年師滿後,創辦宏泰西服店,隨後東渡日本,遊曆歐美10年。顧天雲不僅是技藝高超的紅幫裁縫,也是經營有方的西服店老板,尤為重要的是,他是我國西服理論的開山鼻祖,我國現代服裝職業教育的一代宗師,我國現代服裝業發展史上一位裏程碑式的人物。在中國服裝史上,顧天雲的名字將永垂史冊。

一、天道酬勤,技藝初成

19世紀末,隨著上海的開埠與繁榮,許多寧波人都來到上海灘尋夢。時局頻繁更替,文化不斷交融,光怪陸離的都市變得越來越新鮮迷人,也變得越來越不可捉摸。但勤勞智慧的寧波人總能敏銳地察覺到都市發展的風向標,嗅到這日新月異的都市裏潛藏著的商機。當洋人身著的西服成為都市一道鮮麗的風景時,寧波裁縫陸續躋身上海的西服縫紉業,漸漸的,來自寧波的紅幫裁縫在上海灘聲名遠揚。1898年,15歲的顧天雲也來到上海,加入了紅幫裁縫這個新興的行業。

上海白克路(今鳳陽路)481號的“裕昌祥西服店”,在當時的上海小有名氣,顧天雲與西服的不解之緣就是從在這裏當學徒開始的。西裝看上去大方簡潔,但其製作工藝確實不簡單,量、裁、縫、燙等道道工序都有講究,各個關口都不能馬虎。沒有吃苦耐勞的毅力,沒有精雕細琢的恒心,是掌握不了西服製作工藝的,所以“裕昌祥”的老板詹炳生對學徒們的要求非常嚴格。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古訓深深烙在顧天雲心底,他知道要實現出人頭地的遠大理想,必須靠自己去爭取、打拚。因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認真觀察、仔細琢磨、反複練習。憑著自己的刻苦努力,顧天雲的進步非常快。在老板的栽培下,在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學苦練中,顧天雲很快從學徒中脫穎而出,很好地掌握了量體、裁剪、縫紉、熨燙等一整套“紅幫裁縫”的技藝。

顧天雲深諳“學無止境”,他暗暗給自己定了新的目標。年輕的顧天雲雖涉世不深,但寧波人的精明告訴他,作為一名裁縫,作品不是給自己欣賞的,而是讓顧客滿意的,當一名優秀的西服裁縫,不僅要錘煉出一副好手藝,還要懂得與顧客交流的藝術。當時西服店的顧客多數都是外國人或與外國人頻繁接觸的人物,而不同的語言成了與顧客交流的最大障礙。用他自己的話說,“吾業與外人之接觸甚多,不諳佉盧橫行之字,不知磔格舌之語,縱能裁能縫,亦不能為完全之人才。故外國語之學習,為吾業必需之技能,與縫紉而並重焉。際茲世界大通,夷華互市之秋,不知夷語者,猶啞於口,不諳夷文者,猶盲於目。以啞盲者,而處茲商戰劇烈之世界,其不被擯者幾希”。(1)要成為一名出色的紅幫裁縫,必須得學會外語,於是顧天雲給了自己新的挑戰。他熟知前人的故事,“昔蘇洵年二十七,始發奮讀書,卒成宋代大儒。曾國藩誌學不早,而道德文章,為清代冠。吾人苟能立誌向學,何患無成哉”,顧天雲相信“有誌者事竟成”。白天在店裏練習西服工藝,晚上顧天雲就擠時間去夜校學英文,不僅很快掌握了英文,還學會了日語。在與外國顧客的交流中,顧天雲的外語水平蒸蒸日上,這也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語言基礎。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三個春夏秋冬過去,顧天雲已經從一個懵懂的少年成長為一名出色的年輕裁縫。

“天道酬勤”,這是顧天雲一生的座右銘,他的一身好本領都是在辛勤與汗水中錘煉出來的。顧天雲說:“機會為有翅之物,最易飛去。吾人當青年有為之時,不知稍縱即逝。”(2)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能抓住機會的人,隻有三分靠運氣,更多的是靠勤奮。勤奮刻苦不僅是顧天雲的個人品格,更是紅幫的集體寫照,正是靠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勁兒,紅幫才能譜寫出中國近現代服裝史上絢爛的篇章。

二、溯本求源,冥鉤博羅

黃浦江水奔流不息,它默默見證著這昔日的小漁港如何日新月異,一步一步成長為璀璨耀眼的東方大都市。外灘上的租界洋房紛紛拔地而起,上海的外國人也一天天多起來,西服也開始受到一些中國人的偏愛,上海的西服縫製市場越來越開闊。在當時的上海西服製作界,像顧天雲這樣既有一手好手藝,又懂得兩門外語的裁縫,可謂甚少,年輕的顧天雲可以在上海灘大展宏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