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的眼界比這黃浦江麵更加寬廣。對於許多從農村來到大上海的青年,20歲風華正茂之際就能在上海立業,那是多麼令人向往的事情。可對於顧天雲而言,他和許多寧波人一樣,從不鼠目寸光、安貧樂道。與其說是寧波人的特點,不如說這是海洋文化和內陸文化的區別。在顧天雲的心裏——學海無涯,在達到一個彼岸之後,他不會選擇停泊靠岸,他總是一如既往地在學海裏乘風破浪,勇往直前,駛向更美好的遠方。
學一行,愛一行,顧天雲對自己投身的行業是熱愛的,他也深信這種瀟灑、氣派的西式洋服遲早會在中華大地上遍地開花、大放異彩。但西服畢竟是舶來品,中國的西服業剛剛起步,要真正掌握西服製作的真諦,進一步提高西服製作技術,還得到西服業更發達的地方去找尋。在與一些外國顧客的交流中,他得知離中國不遠的日本,西服業正蓬勃發展,西服工藝較我國領先不少。顧天雲還聽說了中國最早的西服裁縫就起源於日本的橫濱。同是鄞縣的張尚義當年海難中死裏逃生,漂流到橫濱,憑著自己的勤勞漸漸在日本立足,並自學成才躋身西服業前輩。前輩們的傳奇故事讓顧天雲倍感振奮,他下決心要去日本考察、學藝,自己既有了一定的西服技藝,又懂日語,而且還很年輕,精力充沛,於是,1903年,顧天雲闊別了祖國,乘船東渡日本。
1903年的東京,儼然一個國際性的繁華都市,身著和服的高貴婦人,西服筆挺的瀟灑紳士,東方文明和西方文化在這裏交相呼應。這一切景象都讓顧天雲興奮、感歎,更覺自己來到日本是正確的選擇。明治維新以後,不少從事商業貿易活動的歐美商社紛紛來到日本經商,歐美風潮從政治經濟領域蔓延到文化習俗領域,滲透到日本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這個過程中,日本的服裝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很快受到西方潮流潛移默化的影響,西服業一天天興旺發達起來。顧天雲相信自己一定能抓住機遇,在日本提高自己,打拚出自己的新天地。
果然,他很快在東京站穩了腳,重開了自己的宏泰西服店。顧天雲苦心經營自己的西服店,閑暇之時,顧天雲便在東京四處考察,收集西服式樣,研究技藝。而那些早年來日的前輩們便成了顧天雲的良師益友,顧天雲經常向寧波老師傅們虛心討教。漸漸的,顧天雲西服裁剪技藝日臻完美。
在東京,顧天雲對西服文化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打開國門、發展經濟、吸納西方文化,國力劇增,而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也絕對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失誤。揚棄傳統文化糟粕,將西方先進技術文化為我所用,此乃大勢所向。要眾多的中國民眾了解西方文化,就要從日常生活著眼,模糊性別的長辮子,包裹束縛的長袍,這樣的服飾打扮隻能讓中國人繼續故步自封。而西服筆挺莊重,更能顯示人體美,穿著更簡單方便,這也彰顯著更自由、更健康的新生活。
從上海的學徒到東京的老板,在別人看來,此時的顧天雲已經到了一個高峰。可是顧天雲自己卻不這樣認為,東京的西服業雖然比上海起步早、發展快,可畢竟日本還不是西服工藝的發源地。他覺得自己仍是井底之蛙,還沒見識到更寬廣的天空。於是數年後,顧天雲離開了東京,踏上了從日本去歐洲的郵船,繼續探尋西服製作技藝的奧秘。
到了歐洲後,各式精美的西服著實讓他大開眼界、大飽眼福。讓人風度翩翩的燕尾服、令人英姿颯爽的馬褲、雍容華貴的西裝大衣、簡潔瀟灑的西裝背心……原來西裝的種類是如此的繁多。同一種類,款式也是豐富多樣,比如普通的西服可以是單門扣,也可以是雙門扣。西服裏的新學問太多太多了,於是顧天雲遊曆歐美十餘國,遍搜圖冊,列訪名師,冥鉤博羅,如饑似渴地吸納新的技術知識。這期間,顧天雲飽覽了各式各樣的西服款式,了解了服裝市場的最新動向,並懂得了西服如何與人的氣質、身份、活動場所完美契合。顧天雲還體會到了完美的西服不僅要量體裁衣、合身舒適,還應該掩蓋穿著者的身材缺陷。他曾經很疑惑,歐美人雖然普遍比東亞人高大,但也有身材瘦小者,或是身材極其不勻稱者,為什麼他們穿上西服後,都能翩翩風度。這裏麵除了個人氣質的因素,應該還有一些製衣訣竅。